泥鰍 可食用、入葯 泥鰍被稱為「水中之參」

泥鰍(學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屬鰍科。形體小,細長,只有三、四寸。且它體形圓,身短,皮下有小鱗片,顏色青黑,渾身沾滿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膩無法握住。前段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其細小,圓形,埋於皮下。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

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鰭灰白色。泥鰍廣泛分佈於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國分佈各地。南方分佈較多,北方不常見。全年都可採收,夏季最多,泥鰍捕捉后,可鮮用或烘乾用。可食用、入葯。泥鰍被稱為「水中之參」,生活在湖池,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魚,它和其它的魚不相同,無論外表,體形,生活習性都不同,是一種特殊的鰍類

Advertisements

小型底層魚類。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內,適應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內生活。當水缺氧時,可進行腸呼吸,而在水體乾涸后,又可鑽入泥中潛伏。發各類小型動物為食。為批產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個體可長達300毫米,肉質優良,為出口水產品之一

在中國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區外,全國各地河川、溝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庫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佈,尤其在長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佈極廣,在中國的西部(由東往西流向,全國就只有兩條這樣的河流)的伊犁河裡的種群也在不斷的擴大,該條河流與哈薩克名湖巴爾喀什湖相同。在贛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鄉等地,泥鰍的人工養殖隨著市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全國也都大體呈現這種趨勢。

Advertisements

泥鰍為多次性產卵魚類。在自然條件下,4月上旬開始繁殖,5~6 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延續到9月還可產卵。繁殖的水溫為18~30 ℃,最適水溫為22~28 ℃。雌鰍性成熟較雄鰍遲,體長5厘米時,雌鰍體內有一對卵巢,體長8厘米時,2個卵巢癒合在一起,成為1個卵巢,並由前端向後端延伸,這時整個卵巢發育開始成熟

雌鰍懷卵量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8厘米,懷卵量約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懷卵量為7000~10000粒,體長12厘米的懷卵量12000~14000粒,體長15厘米的懷卵量為15000~18000粒,體長20厘米懷卵量為 24000粒左右。懷卵量最多的可以超過 6.5 萬粒。卵圓形,卵徑0.8~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脹到1.3~1.5毫米,卵黃色,為半黏性,黏附力不強

池塘養鰍,一般選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鋪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積可大可小,以2~3畝為好。池塘應排灌方便,進出水口均用鐵絲網防逃。放養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與魚苗池相同。如無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畝用量4~5千克。有條件的話,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設置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泥鰍苗入池前,也應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