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治療失眠的千年古方,只要大棗加上...早晚喝了它,神經衰弱、嚴重失眠沒有了,睡得香,精神好!!


兩千年以前,醫聖張仲景創下了一張千古名方:甘麥大棗湯。僅僅只用了三味葯——炙甘草、小麥、大棗,卻對治療失眠(抑鬱症)有著神奇的療效。

甘麥大棗湯,最先出自於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甘麥大棗湯由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約五至七枚組成,其構思精練,組方奇妙。大有養心安神、和中緩急、補脾益氣等功效。

適用於臟躁,以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實、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紅苔少等為主症。隨著醫學應用的深入進展,又可對以下癥狀有良好效果。眩暈眩暈為臨床常見病,一般輕者閉目即止,重者感覺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噁心、嘔吐、汗出,甚至昏倒等一系列癥狀。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中有所記載:「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婦女精神恍惚憂鬱,煩躁不寧,應以養心滋液為主,使病人情志舒暢,心胸開朗。

甘麥大棗湯的做法

原料:炙甘草(12克),小麥(18克),大棗(9枚)

做法:先將小麥洗凈,漂往浮末;

再將大棗掰開(去核),和炙甘草,加800毫升凈水;

用小火慢慢煎熬,煮沸后煎至400毫升左右,去渣,取煎液二次(最後吃掉大棗即可)。

用法:早晚溫服為宜。

功效:養心、安神、鎮靜、止虛汗。

調理:經前緊張症、更年期綜合症、小兒多動症、神經衰弱、嚴重失眠。

此外不同癥狀,草麥亦有別,

自己在做甘麥大棗湯時,可結合具體情形,選擇合適的「草」與「麥」,效果會更佳。

當煩熱顯著時,常伴有口乾舌燥,手腳心熱,舌質紅,舌苔薄少者,可以用生甘草,補虛的同時亦能清熱;

若以精力疲憊,乏力倦怠等表示為主,可選用炙甘草,側重於溫補脾胃,益氣和中。

「小麥」,通常用小麥的成熟果實就可以;而當陰虛夜間盜汗嚴重時,則可用小麥未成熟時的乾癟果實「浮小麥」取代,益氣除熱之餘還可以斂汗、止汗。

甘麥大棗湯的三味葯中,有兩味是食物,可謂平和之極,但效果卻不是一般的好。除了治病,還有保健的作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把它變化成一個養生粥來食用。

甘麥大棗湯的失眠功效

甘麥大棗湯有養心安神,補脾和中之療效,主治心神不寧,失眠,婦女臟躁,煩躁不安,精神抑鬱,悲傷欲哭。

現代醫學研究還發現,甘麥大棗湯另有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可調整神經活動,能緩和神經緊張。

大棗的安神效果是被現代醫學所證實的,大棗中所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黃酮-雙-葡萄糖甙A)有鎮靜、催眠和降壓等作用,其中被分離出的柚配質C糖甙類有中樞神經抑制作用,所以大棗具有安神、鎮靜之功效。

注意事項:

濕濁內盛者不宜用。

心火亢盛者不宜用。

不可大量服用或小劑量長期服用。因甘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會引起水腫,血壓升高。

兩千年後的今天,甘麥大棗湯仍是中醫治療「臟躁」常用的方劑之一,另也多以此為基礎進行加減應用。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更是擴大了本方的治療應用範圍,凡神不守合、情志抑鬱屬於心血不足,心失所養者,都可以用本方為基礎加減治療。







來源:360doc.com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