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於貧困攤販家庭,卻因母親「一句話」,14歲就掙了四百多萬,23歲被寫入教科書,兩度獲得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獎...

一個出身貧困流動攤販家庭的小女孩,她的事迹卻成了教科書上的案例,感動了億萬國人。

14歲時,沈芯菱就賺了一百多萬人民幣(約467萬新台幣)。但比這更令人震撼的是她在公益上的身體力行。從十一歲起,沈芯菱的名字就跟公益劃上等號。

12歲,自己成立網站,幫柚農銷出3萬斤的柚子,是台灣第一個農產品直銷網站;

13歲,小學六年級,在網路上架設免費的在線教學平台「安安」,第一年就有70萬使用者上網學習;

14歲,開辦了「楊過世代英語免費學習園地」,隻身企劃籌措,免費讓75名弱勢學子接受公平教育;

15歲,因為看到橙子賤價,向報社投書,最後與農委會打筆仗,迫使政府改變立場,促成政府啟動九二機制,價格從一斤四元回穩到十二元間。

16到18歲,她將關懷的範圍擴及更多的弱勢團體、青少年、原住民和台灣媳婦;

19歲,她背起了相機,深入台灣大街小巷,來回奔波了20多萬公里拍下30多萬張照片,訪談超過3600多位鄉親父老,寫了超過40萬字的紀錄,拼湊「草根台灣臉譜」。

……

在許多年輕人還賴在家的年紀,這位27歲的花樣少女,已經在公益路上走了10多年,為公益花了500多萬,被《讀者文摘》亞洲版評為「少女慈善家」。一個高轉速的公益人生。

世界上待解決的問題如此多,一個花樣年紀的女孩,正是好好享受生活與被愛的年華,沈芯菱為何偏非要拚命賺錢做公益呢?

1

母親變賣首飾換來的二手電筒腦影響一生

沈芯菱出生前,學裁縫出身的父母經營著一個小型裁縫加工廠。但受大環境影響,以出口為主的紡織業受到了巨大衝擊。小工廠倒閉了,還欠下了大筆債務。於是,還在襁褓里的沈芯菱從小就跟著父母四處擺攤,一台卡車載著全部家當,也載著這個貧窮家庭的希望,在街頭巷尾提前體驗人生酸甜苦辣。

金錢迫人,父母為生計日夜奔波,但卻從未忽視對沈芯菱的教育與培養。五歲那年新春,沈芯菱跟著父母在北港朝天宮前賣氫氣球。路邊的大餅攤吸引了這個飢餓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手中的一大把氣球飛走了。雖然只是幾個氣球,對於這個貧窮的家庭,卻是事關溫飽。母親也並沒有怪她,只是帶她進入廟裡拜拜。

沒有向神祈禱賺大錢,母親的願望質樸而令人感慨:「上天若能留給我們一條生路、賞口溫飽,我們必定教導孩子以愛待人。」此後,這句話成為沈芯菱的座右銘。印在了她的腦海中。

10歲那年,沈芯菱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電腦,那是母親當掉少女時代攢下的玉鐲去買的。「因為再苦,也不能犧牲孩子學習的機會。」或許母親也沒想到,正是這台變賣飾品換來的二手電筒腦,成為沈芯菱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2

23歲時名字被寫入教科書

她卻說自己平凡

當時,沈芯菱的學校剛好有計算機課,她對計算機很有興趣,學會了發送電子郵件。11歲那年,沈芯菱看到種植文旦柚的阿公,沒有因為豐收而高興,反而為了收購價格過低而苦惱。剛接觸電腦與網路的沈芯菱,也想著能不能在網上幫忙賣柚子。

沒有複雜的程序與包裝,沈芯菱憑著小孩子的那股子「單純勁」,查企業電子信箱,把果農滯銷的信息寫成電子郵件,寄給當地各個公司的老闆,用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天真口吻寫道:「我阿公種的文旦柚很好吃,有需要的可以來訂。」

本來只是一個小孩子的天真求助,卻真的發揮了作用,那一年賣了3萬多斤的柚子。這一次的美好經歷,在沈芯菱的心裡種下了一顆善的種子。網路的力量也給了沈芯菱自信,讓她相信,即便只是一個人的小小力量,也可以藉由網路拓展到無限大。

這件事對沈芯菱後來的經歷影響深遠,她說:「我不斷在尋找一件事,到底我們這些比較資源匱乏、比較新世代、比較沒有發言位置的人,力量在哪裡?這個答案在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慢慢有點頭緒了。」就這樣,這個十來歲的小姑涼開始了自己的十多年的公益之路。

六年級,沈芯菱因為自己沒有錢補習,又羨慕班上同學熱烈討論著當時流行的在線教學,於是,她自己架設了「安安免費教學網」。

本來只是想要幫助班上幾個好朋友,沒想到借著科技的力量,成為幫助窮苦孩童的一個教育機會。她善用熱心網友的力量,邀請了許多教師免費提供他們自製的教案。第一年就有70萬使用者。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國中二年級的時候,沈芯菱就投書報社,說橙子賤價傷農,被農委會發文反駁后,還自己舉證反擊,最後迫使政府改口收購,社會也掀起一股買橙子救農民的熱潮。

一直熱心於社會公益的沈芯菱,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她兩度獲得台灣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獎、入選2008年台灣中央通訊社「十大台灣潛力人物」、2011年台灣燈會「台灣百年代表人物」……

她被亞洲版《讀者文摘》評為「少女慈善家」,在許多年輕人剛邁出大學校門時,沈芯菱的名字已經出現在八本台灣高中小學教科書中。一直以來,沈芯菱都在做超齡的事,獨自為公益奔走10多年,在別人在讚歎她時,她卻說自己平凡:「我是一個攤販、 一個庄腳小孩。」

她說:「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選擇讓每一個遇見我的人都可以變得更美好,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一個出身貧寒的小女孩,她更能理解社會底層弱勢者的需求,也一直在深刻思索貧窮背後結構性不公義。但她不是用理論去批判,而是獨自奔走在公益的路上,用行動力去改變。



via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