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這個村莊「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原來它竟然暗藏在黃土地里,是天下地窯第一村,好奇特的建築形式!

在大陸陝西關中腹地上有一個柏社村,

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發展史。

有人這樣形容它:

「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

它享有「天下地窯第一村」和「生土建築博物館」之美譽,

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柏社村在哪裡?柏社村怎麼去?

各位老陝們有沒有聽聞呢?

  

柏社村位於三原縣北端的新興鎮,始建於晉代,因歷史上廣植柏樹而得名「柏社」。柏社村蘊含著古老地居文化基因。它擁有的二百多個地坑式窯洞,展示出一種生土環境的分佈狀態和獨樹一幟的關中窯洞文化,從而享有「天下地窯第一村」和「生土建築博物館」之美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圖:網路)

  

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這種窯洞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將四壁掏成窯洞,形成一個四合院,滴窯和普通農家院沒區別,但是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

  

地坑窯院,這種建築形態,已經有近四千年的歷史,漢、唐、宋及以後的文獻,都有記載,堪稱人類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地窯」大多在原區,這類地區沒有森林,缺乏建築材料,於是,人們就挖出一個一二十平米或者更大的大坑,在大坑的壁上掏出窯洞。這樣的民居建築,雖然土方量大,但卻省卻了大量的木料、磚石,建築成本也低了許多,不能不說,確實是勞動人民的一種大智慧。

  

在陝西淳化縣、永壽縣、旬邑縣、彬縣、長武縣,地坑窯洞曾經分佈十分廣泛,居民多挖有下沉式井形四合院。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村落,這種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

  

特色:生土建築博物館,神奇建造藝術

地窯建築,除門窗外幾乎不用建築材料,是在平整的黃土地上,挖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地坑窯的天井長寬大約10米左右、深約7~8米。窯頂四周長滿雜樹、蒿草,不走到跟前根本發現不了住有人家,坑底院中多栽有三兩棵樹木,遠處看見這些樹冠就可以知道是一戶地窯院。

  

在坑內四周開鑿窯洞,其中有一孔留作門洞,設有斜坡形通道升上地面。窯院內各個窯洞呈拱形。穿過十幾米長的門洞便可以進入院子里,像進入神秘地道的一次探險。

  

窯頂上的地面夯實,並向外有傾斜之小坡,這樣下雨時地上不積水,可保護窯洞。地坑窯院中要挖一口深約10米的滲井,井口上縮小成一小孔,比地面略低,用來收存坑院之雨水,這種井稱為窖。

  

各窯分為主窯、副窯、廚窯、牲口窯、糧窯、柴草窯、門通道窯等各種功能的窯。各窯方位不同,主窯為長輩居住,其餘排資論輩所用。窯洞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地坑窯的好處是冬暖夏涼,建造造簡費用低廉。但是居於地下會給日常居住和行動帶來不便。

  

柏社是關中通往陝北、甘肅、寧夏的重要通道,自古這裡就是一個兵家要塞,這從今天仍然遺留的「堡子」、「北堡」、「南堡」、「老堡子」等地名可以推測出來。現在在柏社村東北,老人會指點給你看北魏修建的城溝、城形。(圖:zjw5562)

  

既然地處三省通道,自然這裡就會形成為一個集貿商業區,至今這裡遺留有舊時的商業街遺迹,不過沒人指點,是絕對辨認不出了。

  

戰爭時期,這裡是通往「照金」、「馬欄」、「延安」的要道。

  

目前,柏社村集中分佈有211座院下沉式窯洞四合院,保存完好的有134院,村落毗鄰濁峪河、清峪河、嵯峨山,氣候溫和,空氣清新。(圖:zjw5562)

  

如今,柏社村仍然保留著傳統農村風貌,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柏社村2014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陝西省此次唯一入選的歷史文化名村,很值得一游。

  

【交通】

地址:陝西-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

自駕:張家堡→G65W包茂高速(41.4公里)→新興收費站

乘車:西安城北客運站→三原縣城→新興鎮柏社。



(未標註圖片來自:只拍長安)



via:travel.sohu.com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