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36歲醫學博士得了「這種病」,從發病到去世僅14天,有這些症狀的人千萬要小心,不然後悔不及!

「胃肝性腺癌」,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為什麼這麼讓人猝不及防?他36歲,從發病到去世僅用了14天,讓所有人唏噓不已!醫學博士又怎樣,再不保健誰也救不了你。


他36歲,從發病到去世僅用了14天,讓所有人唏噓不已!醫學博士又怎樣,再不保健誰也救不了你

這幾天,很多醫生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條不幸的消息刷屏——《天妒英才,上海36歲心內科主治醫師因癌症去世》。


他叫許劍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閔行中心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10月5日,許醫師在值班時發現自己肝臟有個腫塊,3天後,被確診為胃肝性腺癌,且已轉移到肝臟、骨骼、淋巴。10月19日,他因搶救無效去世。從發現癥狀到去世,前後只有14天,噩耗傳開后,醫療界同行在哀悼的同時,都唏噓不已。那麼,「胃肝性腺癌」,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為什麼這麼讓人猝不及防?

以下是朋友圈瘋傳的內容(節選),出自他生前工作的醫院:


他是復旦博士,工作期間每周參加手術兩個全天,每次上台5-6例,每次都是深夜十點以後才走出手術室,一年裡,他參加的手術量達300台以上……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許劍峰醫生生前的工作有多累,更能看出他一路走來,是一個多麼優秀的好學生、好醫生。

這種病很少見卻非常可怕,在網上輸入「胃肝性腺癌」,相關的報道很少。「它屬於胃癌一種特殊類型,發病率不高,臨床上少見。」浙江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外科杜義安主任醫師說,他從醫這麼多年,做了1000多例胃癌手術,也就碰到過四五例這樣的患者。

「但胃肝性腺癌是胃癌中一種可怕的類型。」杜義安主任醫師說,他曾接診過一個患者,六十齣頭,因上腹部不適兩三個月來就診,檢查發現,她的胃周淋巴處有個5×6厘米大小的腫塊,屬於臨床III期,由於已經錯過手術的最佳治療期,杜主任決定先進行化療,縮小病灶,再做手術。可第一個療程結束后,患者就出現肝轉移。在隨後的治療過程中,杜主任發現,該腫瘤對化療並不敏感。10個多月後,患者因搶救無效去世。


杜主任還說,在他接診的四五例患者中,活得最久的也只有一年多,這與普通胃癌相比,生存率是相當低的。普通胃癌,若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

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全國胃癌專業委員會委員邵欽樹教授說,胃癌一旦出現肝轉移,往往已屬於晚期,意味著腫瘤已成為全身性的疾病。人體的血液每分每秒在循環,胃肝性腺癌是一種容易侵犯血管的腫瘤,並隨著血液循環,在全身遊走、定植,因此,相比普通胃癌,它更容易出現轉移。

胃肝性腺癌肝轉移率達75%

邵欽樹教授說,在國外,上世紀70年代曾報道過胃肝性腺癌,在我國是這幾年才開始出現相關報道,但病例較少,與之相關的研究也就很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茅翔、羅奮等人在2015年8月《中華腫瘤雜誌》發表了論文《熟悉兩種胃癌罕見類型:胃肝樣腺癌和產甲胎蛋白胃癌》,裡面提到:胃肝性腺癌是同時具有腺癌和肝細胞癌樣分化特點的一種胃癌,淋巴結轉移和肝轉移幾率都比普通胃癌高,尤其是肝轉移率達75.6%,5年生存率則僅為9%。

肝轉移是造成胃肝性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該病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別為30%、13%和9%。普通胃癌的肝轉移率僅為11.5%,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5%、57%和38%。


年輕人出現胃部不適要重視

「與中老年人相比,在確診的年輕人胃癌患者中,Ⅲ期或Ⅳ期的患者佔60%-85%,且病程短、發展迅速、癌細胞轉移早、預后不好。」邵教授說,這與很多年輕人不重視健康有關,當他們出現上腹部隱隱作痛感覺不舒服、胃納欠佳、消化不好等癥狀時,以為是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痙攣,從而錯失了早期診斷、治療的機會。


和普通胃癌一樣,胃肝性腺癌的早期癥狀很隱秘,容易漏診、誤診。浙江省衛生廳、省抗癌協會和浙江大學曾一起做過《浙江省常見惡性腫瘤危險因素分析》的課題,分析2009年-2010年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情況,篩選出相關危險因素。其中,胃癌的危險因素有:喜歡吃高鹽飲食、甜食、燙食、有夜宵習慣、性子急、有消化系統疾病史等。邵教授提醒,有上述危險因素者,一旦出現胃部不適,應引起警惕,要及時諮詢專科醫生,有胃癌家族史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更要當心。




via:toutiao.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