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不大吼大叫的媽媽勝過10個好老師

1435650194150.jpg

「媽媽」和「老師」,對於男孩而言都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無論老師多麼重要,都無法替代媽媽,一個好媽媽的確可以勝過一個好老師,而不吼不叫的媽媽可能勝過10個好老師。

我們不是刻意拿「媽媽」和「老師」進行比較,而是更強調好媽媽的重要性。男孩從呱呱墜地到上幼兒園,「老師」這個名詞對他來說是空白的,但是,「媽媽」卻時時刻刻伴隨著他,媽媽的言行舉止一直影響著他,感染著他。等他開始走進學校,跟著老師進行學習的時候,他已經在媽媽的影響下,養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從這個角度來講,媽媽就是男孩的第一任老師。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我們懂得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男孩,他一定能打下良好的做人與做事的根基。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但是,老師的精力是很有限的,老師要管理幾十個人組成的班級,他對某一個孩子的關注很難達到非常細微的程度。所以,我們與其希望孩子遇到10位好老師,還不如讓自己成為不吼不叫的好媽媽。因為,孩子能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做不了主,但是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母親,我完全可以做主。

另外,男孩入學后,他的生活除了學校生活就是家庭生活,如果他在學校被老師剛吼叫訓斥完,回到家又被媽媽吼叫一通,他心裡會多難受啊!如果老師柔聲細語地給他講道理,而我們卻總是大吼大叫地斥責他,我們在他心中的威信自然會越來越低,他也會越來越不聽話。所以,男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受到媽媽的正確引導。

用我們的柔和化解男孩的「遭遇」

有個男孩在學校因為和同學打架,被老師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所以心裡很難受。他一回到家,媽媽就發現他臉色不對,在媽媽的詢問下,男孩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說了出來,原來,他和同學鬧著玩,不小心弄疼了同學,一來二去就「升級」為打架了。

媽媽聽了男孩的描述,不急不慢地說:「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以後和同學玩耍要注意分寸,不要最後弄得大家都不高興。下次注意就好了,別多想了,老師批評兩句也是很正常的,行了,洗洗手,吃點兒水果吧!」

14356501954932.jpg

男孩被老師批評了,他回到家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安慰。如果此時,我們因男孩做錯了事,就大聲斥責他,他一定會感到很無助,會因不被理解而更加難受。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柔和的態度幫男孩化解在學校的「遭遇」。

別讓「吼叫」使我們變得沒有威信

一天,有個男孩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學校今天組織募捐,昨天您不是給我50元錢,我當時就準備把50元錢捐出去……」

媽媽剛聽到這,就大吼道:「你把50元錢都捐了?咱們家的情況,你不是不知道,你把零花錢都捐了,那這個星期你就別問我再要零花錢了。」

男孩聽媽媽這樣一說,也大吼道:「沒有,我是想捐50元,可是老師只讓我捐10元,還告訴我10元錢也足夠代表我的心意。」說完,就轉身跑開了。

男孩的老師是位好老師,她能從學生的家庭情況出發,作出正確引導,可是媽媽的教育方式和老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不得不讓男孩更喜歡老師,而更遠離媽媽。

話說回來,即使男孩捐了50元錢,如果我們能慢慢地把「量力而為」的道理講給他聽,他不但能聽懂道理,也會敬仰我們。如果我們用吼叫的方式給他講道理,他不但聽不進去道理,還會因不願接受我們的態度而生氣,結果,我們的教育目的沒達到,還弄得兩敗俱傷。

14356501956391.jpg

所以,男孩對我們產生了吸引力還是排斥感,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說我們是否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吼不叫,才更有智慧把男孩教育好

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想想看,如果媽媽「大吼大叫」,希望在氣勢上「壓倒」男孩,男孩是不會「聽話」的。正所謂「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只有在「理」上讓人信服,他才會心悅誠服。所以,媽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但不會把男孩教育好,還會影響自己在男孩心中的威信,更會有損於自己的身體健康。「掌控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所以媽媽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只有把精力用在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上,才不會去過多地控制男孩的情緒和行為。

家庭教育實踐證明:不吼不叫地教育男孩,是一種教育智慧,更是一種教育藝術。這樣的教育方式,對男孩是一種尊重,男孩在媽媽那裡感受到的是真誠的愛,是真誠的教誨,而不是衝動,不是情緒的發泄。所以,媽媽在教育男孩的時候要做到「理直氣和」「理直氣平」,當媽媽變得理性的時候,教育男孩時才會更有方法與智慧,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