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之後就怕血管硬化,這「四類人」最容易硬化,血管外科醫生教你如何預防?


  現如今,動脈硬化已經成為中老年人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很多中老年人的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表現。實際上,動脈硬化從青少年時期便可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不斷地進展,直至中老年階段加重發病。那麼,動脈硬化是怎麼發生的呢?如何做,才能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得了動脈硬化,又該怎麼辦呢?

  

  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動脈壁的解剖構成。正常的動脈主要分為內膜、中膜和外膜三層。

  • 內膜是血管壁的最內層,主要由內皮細胞構成,直接經受血流的衝擊,內膜損傷是包括動脈硬化在內的多種心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機制。

  • 中膜由平滑肌細胞和彈性纖維構成,主要起支持及維持血管彈性等作用,也可參與動脈硬化的發展。

  • 外膜則由疏鬆結締組織組成,在血管損傷時發揮修復功能。

  

  什麼是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病變,是以動脈壁增厚變硬和彈性減退為特徵的動脈硬化性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動脈,是最常見、最重要的動脈硬化類型。

  2. 細小動脈硬化,是累及細小動脈的瀰漫型增生病變,多見於高血壓患者。

  3. 動脈中層硬化,多累及中型動脈,常見於四肢,尤其是下肢動脈。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上最常見、最重要、危害最大的類型,因此我們習慣上常說的「動脈硬化」多指動脈粥樣硬化。

  如果血管中形成斑塊,血管壁就會逐漸增厚、變硬,甚至變得狹窄、堵塞。由此,下肢動脈硬化症、心梗、腦梗等出現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動脈硬化是怎麼發生的?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疾病,多數學者認可「內皮損傷學說」,認為動脈內膜的損傷是發病的基礎。具體來說,在長期高脂血症時,血漿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損傷動脈內膜,單核細胞移入內膜下成為巨噬細胞,同時大量脂蛋白移入中膜刺激平滑肌細胞增生,單核細胞和增生的平滑肌細胞吞噬大量脂質,轉變為泡沫細胞成為脂質條紋。同時,內膜的損傷又可激活血小板,使之黏附於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血小板及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進一步刺激纖維組織增生,最終發展成為纖維粥樣斑塊。

  事實上,三高患者,肥胖、吸煙及酗酒者也更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該如何預防?

  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因此首先要堅持合理膳食,控制膳食總熱量,減少對脂肪的攝入,維持正常體重;要絕對戒煙,煙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可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內膜的損傷;同時要積極治療與本病有關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研究認為喝茶能預防動脈硬化,因茶葉中含有的兒茶酸,能增加血管彈性。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也是一項積極地預防措施。

  得了動脈粥樣硬化需要及時治療

  得了動脈粥樣硬化也不用過於惶恐,除了從日常生活改善外,還要早發現早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降血脂、擴血管、抗血小板治療等,當管腔因血栓形成導致明顯狹窄或阻塞時,可選用溶栓、抗凝等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對狹窄或閉塞的動脈,還可進行再通、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術,也可行血管腔內球囊擴張、支架置入等介入治療。

  




via:youngchina

圖片來源:123RF.com.cn圖庫

  

作者:王飛,首都醫科大學胸外科碩士,血管外科博士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