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時記住「四個戒律」,讓你輕輕鬆鬆比同齡人年輕十歲!


睡覺養生原則

第一條:子時之前一定要睡覺

在古人的養生概念中,睡覺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如果每天子時(相當於晚上11點—次日凌晨1點)前不睡覺,無論男女,直接傷肝,時間久了會傷腎,並逐步造成身體氣血雙虧,每天照鏡子時會覺得臉色灰土一片。

這時就算天天營養品、鍛煉身體,也很難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帶來的傷害。因此,早起沒關係,但晚睡絕對不行。許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習慣。


第二條:睡時宜一切不思

視此身如無物,或如糖入於水,先融化大腳趾,然後是其他腳趾,接著腳、小腿、大腿逐漸融化,最後化為烏有,自然睡著。這是入睡時的理想精神狀態。很多時候,失眠源於入睡時有揮之不去的雜念。

此時,不要在床上輾轉反側,以免耗神更難入睡,可以嘗試起來坐一會兒后再睡。


實際上,對於現代人來說,要想在晚上11點前入眠,早早地上床醞釀情緒也很關鍵,以便給心神一段慢慢沉靜下來的時間。先睡心,后睡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還是不行,可以嘗試在睡覺前簡單地壓腿,然後在床上自然盤坐,兩手重疊放於腿上,自然呼吸,感覺全身毛孔隨呼吸一張一合,若能流淚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覺時倒下便睡。


第三條:午時宜小睡或靜坐養神

午時(相當於上午11點至中午1點),此時休息適宜小睡,不宜時間過長。如條件有限,不能睡覺,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

第四條:不要貪睡賴床

對人體養生而言,早起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早起的好處在於,一方面可以把代謝的濁物排出體外,如果起床太晚,大腸得不到充分活動,可能會無法很好地完成排泄功能。


此外,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在早晨7點到9點最為活躍,是營養吸收的黃金時段。所以,千萬不要賴床,頭昏、疲憊不堪很多都是由於貪睡引起的。


如何提高睡覺質量

1、好的睡眠環境

《內經》中說:躁則消亡,靜則神藏。這就告訴我們,只有在心情平靜的時候,才更容易入睡。睡前過多的體力活動和腦力活動都可能會引起失眠。因此人到中老年一定要心胸開朗,入睡之前需要排除私心雜念,把心思都放在睡眠上,這就叫做先睡心,只有這樣才能睡得快、睡得安穩、睡得香。


2、起居有規律

我們生活要有一定的規律。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人體內有一架精密的生物鐘,它時刻在規定著人類生命活動的進程。中醫學也主張,不同的季節應該安排不同的日常起居,如春季起居講究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夏季講究夜卧早起,無厭於日;秋季要求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季提倡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只有養成了按時入睡的生活習慣,每到就寢的時間才可以安然入睡。此外就寢前要洗臉、刷牙、漱口,尤其用熱水洗腳更有助於睡眠。睡覺前看書看報、飲咖啡、喝茶、吸煙等,都會引起興奮而導致失眠。


3、注意勞逸適度

當一個人缺少運動和勞動時,入睡會比較困難。相反,當一個人過於勞累時,也很難一下子入睡,因此要注意勞逸適度,才能保證良好的睡眠。尤其是老年人退休之後,腦力和體力活動有所減少,由於勞逸不當,常常不能夠熟睡。這就要求老年人白天可以適當做些體力活動,或在睡前散步20~30分鐘,這些都能幫助睡眠。

4、適宜的室溫

《十叟長壽歌》說:七叟摩巨鼻,空氣通窗牖。歌訣中說的就是睡眠時要保證空氣新鮮,即使冬季白天也應在睡前開窗換氣。但是要注意睡眠時,要避免穿堂風和隙風的襲入。除以上這些睡眠要求之外,還要創造入睡的條件,如被褥柔軟暖和,夜裡室內光線暗淡,溫度、濕度要適宜,並且保持安靜等因素。


5、適宜的飲食

《黃帝內經》中有這麼一句:胃不和則卧不安。現在想來,這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睡前吃得較多,就很容易使胃腸的負擔過重,從而影響睡眠,所以晚飯應盡量清淡量少,並且晚飯和入睡之間的時間要保持在兩小時以上。


如果晚間工作或看電視的時間較長,可以適當加點軟食,以免因飢餓而引起失眠。此外,有些老人常因晚間排尿頻數而引起失眠。據統計,60歲的老人中有大約1/4的人起夜。因此,老年人需要在夜間少喝點水,待次日上午再進行補水。


6、正確的睡姿

宋代蔡季通在《睡訣》中這樣寫道:睡側而屈。這就是說,睡時應取右側卧位,上下肢半屈曲。這樣的睡姿,有兩大好處:不壓迫心臟;有利於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


側睡時稍蜷起四肢,放鬆肌肉,對消除疲勞、促進入睡都十分有利。常言說高枕無憂,但是高枕並非指枕頭很高,而是說人要無憂無慮。事實上,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睡眠。一般來講,枕頭也要軟硬適中。


除此之外,枕芯可選用香草、野菊花、蕎麥皮,或用曬過的干茶葉。它的軟硬適中,並且清香宜人,都有助於入睡。在夏天不宜選用散熱不良的木棉或泡沫塑料做枕芯。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講,如果能用菊花、晚蠶砂充枕,有清肝明目和醫治頭痛的功效。



via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