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穴位大全——五樞穴:便秘、月經不調、陰道炎、陰道炎等

五樞穴位位置圖

圖解五樞穴位的位置

【五樞穴】位於人體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取穴方法】側卧,在髂前上棘內側凹陷處,約與臍下三寸相平處取穴。

【穴位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穴名解說

【五樞穴】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五為中數;樞為樞紐;即中樞之意。該穴為藏氣之樞要,且居人身長度之折中處,故名五樞。

【穴義】氣血物質由此出入帶脈。

(1)五樞。五,代指東南西北中五方也。樞,門戶的轉軸,有開合功能,此指氣血物質在本穴有出入的變化。五樞名意指氣血物質由此出入帶脈。本穴物質雖為帶 脈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但它並不一定循帶脈下走維道穴,氣血的流行出入受人體重力場及地球重力場二方面的作用影響,它因人體所處的體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運 行特徵。當人體直立時,穴內的地部經水由本穴輸向人體各部,而當人體平躺時它則循帶脈向脊背後側而行,本穴如同帶脈氣血外出五方及五方氣血進入帶脈的門 戶,故名五樞。

(2)玉樞。玉,金之類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之氣。樞,門戶的轉軸也。玉樞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在此不斷氣化。本穴物質為帶脈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的流行走向雖與人體的體位有關,但經水還是在穴內不停地氣化並生髮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故名玉樞。

(3)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氣血既屬膽經又帶脈,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的涼性水氣。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當人體直立時循膽經下行,而在人體平躺時則循帶脈流向脊背,天部之氣則匯入肺氣所在的層次當中。

【功能作用】調節經脈內外的經水。

按摩五樞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便秘、少腹痛、腰胯痛,月經不調、陰挺、陰道炎、赤白帶下,睾丸炎等。

【作用功效】五樞穴,調理下焦、調經止帶。清肝瀉熱,益腎調經。

【古代記述】小腹痛,里急,陰疝,腰間痛,婦人下赤白。

【近人報道】腹脹,子宮脫垂。

【現代應用】子宮內膜炎、疝氣、睾丸炎、便秘。

【穴位配伍】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對子宮全切術針麻。

【方例】痃瘕:氣海、五樞、氣門、足三里、三陰交。肩脊痛:五樞、背縫。卵縮:五樞、歸來。

【文獻摘錄】

《素問》:王註: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甲乙經》: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五樞主之。

《千金方》:主陰疝,兩丸上下,少腹痛。

《中國針灸學概要》赤白帶下:配帶脈穴、氣海穴、三陰交穴。

《針灸資生經》卵縮:配歸來穴。

《神應經》痃癖:配氣海穴、三里穴、三陰交穴、氣門穴。

《針灸大全》寒疝:配臨泣穴、委中穴、三陰交穴。

《標準針灸穴點陣圖冊》睾丸炎:配曲泉穴、太沖穴、關元穴。

《針灸臨床經驗輯要》無痛分娩,止腹痛方:配帶脈穴、居髎穴、府舍穴、太沖穴。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針刺方法】五樞穴向外陰部斜刺1.0-1.5寸,酸脹擴散至恥骨聯合及外陰部;五樞穴,直刺0.8-1.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腹股溝部。

【艾灸方法】:五樞穴,艾條灸10-20分鐘,五樞穴艾炷灸3-5壯。

【研究進展】對下腹部麻醉效果較好,如對闌尾切除術採用五樞、脾俞、京門,手術針刺麻醉率(I、II級),達到69.49%。另對子宮全切術,以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等穴,不但取得較好麻醉效果,而且還可促進唾液澱粉酶活性增高。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