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父母的補償心理得不償失

夫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打工是為了生存,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溺愛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他。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划等號,因為家裡有錢、寵愛,造成孩子不懂事。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行端正、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寧可窮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教育的信念。在這種思維下教育出的孩子,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更致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

Advertisements

十年前,窮人用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你能夠保持清醒;家境不好,就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現在,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吧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洗完,只能傾其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不管將來如何 ,至少這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反正從來不洗衣服、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與他無關。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弱。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為人父母者,都應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打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