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親王揮霍無度,賣完祖宅賣墓碑,他死後,兒子為錢刨祖墳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制度的王朝,那麼,在清朝末代里的王爺宗親,都需要從皇親國戚這樣的身份過渡為平民百姓。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打擊,畢竟「由奢入儉難」。

當時即使是到了國庫大量虧空,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甚至是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候,也依然不忘揮霍。錦衣玉食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必需品,國家是不是要滅亡了,他們無所謂,只要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依然如初,哪怕是親自賣掉國家也不介意。

辛亥革命的爆發,徹底結束了清朝的統治,在這之後,那些皇親國戚每個月都能領到一筆生活費,而且宅子還是歸他們自己所有。可是墮落慣了的人,只有坐吃山空的份。末代鄭親王昭煦就是其中之一。

鄭親王昭煦和其他親王一樣揮霍無度,但又和其他親王不太一樣,因為昭煦算是比較有頭腦,他在晚清結束后,靠著一大筆錢財與祖宅,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的同時,就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於是,昭煦也嘗試了經商,剛開始,他利用自己親王的身份,也混得還不錯,只是到了後來,國內形勢動蕩不斷變化,也就沒有人再賣他親王的面子了。

這個時候,鄭親王昭煦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生活,他不惜把鄭親王府賣給了中國大學,宅子賣掉了,錢也花光了,這個時候鄭親王昭煦開始打其祖墳的主意了。

鄭親王昭煦先是把祖墳上的樹給賣了,之後在1927年的時候,又把祖墳上馱龍碑和磚瓦石片這樣的東西,賣給了張學良。

正所謂有樣學樣,鄭親王昭煦這樣的做法,無疑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後代。同時,在清末時期生長在驕奢淫逸環境下的富家子弟,是沒有辦法像普通凡人一樣成長,對於他們來說,維持自己的生活是首要。所以,一定要想法設法弄到金錢,去維持這樣的生活。父親是這樣做的,那麼,兒子勢必也會學習。

1931年,有一個人偷偷摸摸地在挖鄭親王的祖墳,很明顯這是一個盜墓賊,但是,這個賊很不幸當場被抓,帶回去審問,結果讓人震驚,這個賊竟然是鄭親王昭煦的兒子。也就是說這個人在偷盜自家祖墳,堂堂親王的兒子,落魄至此,實在令人無奈。

參考文獻:《清史稿》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