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治療新靶點!浙大一院心內科張力教授團隊最新成果在美國《循環》雜誌在線發表

關注心血管健康的人一定對「動脈粥樣硬化」或「冠心病」等名詞不陌生。人們俗稱的「血管硬化」,即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臨床常見病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目前,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是植入支架。但同時,支架植入可能出現血管內膜異常增生,進而導致支架內再狹窄,由此引發的再發心血管事件嚴重困擾著心內科醫生。因此,明確支架內再狹窄的機制,找尋對抗血管內膜異常增生的治療靶點,進而改良現有的以支架為主的冠脈介入療法,是心血管研究領域最有意義的課題之一

發現抗血管內膜增生新靶點

2017年12月1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張力教授團隊與倫敦大學瑪麗皇後學院William Harvey心臟中心肖慶忠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心血管權威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雜誌(影響因子19.309)上發表名為《miRNA-22 is a Novel Mediator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henotypic Modulation and Neointima Formation》的文章。

Advertisements

張力團隊在《循環》(Circulation)雜誌上發表文章

這篇文章著眼於血管損傷后內膜異常增生的形成機制,系統闡述了一個全新發現的靶點,非編碼小RNA——miR-22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為解決上述心血管難題提供了新途徑。最具創新之處的是,miR-22作為血管異常重構性疾病治療靶點,能夠通過調控MECP-2和EVI-1減輕血管損傷后的病理性內膜增生,從而改善血管病理性重構,減輕血管狹窄。更為有趣的是,EVI-1是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的特異性下游靶點,而此次研究發現,miR-22與三氧化二砷具有類似的下游通路。

研發新葯可普惠患者

更為有意義的是,張力教授團隊的發現意味著,miR-22可能有潛力作為新的藥物塗層,為新一代藥物塗層支架的研發提供了新思路。此前,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氧化二砷藥物塗層支架顯示出與國外同類支架相似的安全性,並能明顯降低支架植入病人的全因死亡率,同時還可以顯著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張力團隊此次研究中關注的miR-22/EVI-1調控軸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該類三氧化二砷藥物塗層支架的抗再狹窄原理,助力國人在自主創新之路上繼續向前邁進。

Advertisements

目前,張力教授團隊正在進行後續研究,一方面利用miR-22或EVI-1蛋白拮抗劑作為藥物塗層研發新的支架,評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經濟性;另一方面,利用目前的藥物球囊技術,將該類藥物作為塗層分子,以期研發出不必永久性植入支架的介入治療新方法。若能成功,可為冠心病、腦卒中及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等患者帶來福音。

據悉,此次發表文章的第一作者為張力團隊博士生楊峰,共同第一作者為浙大一院心內科陳齊山醫生。張力教授和倫敦大學瑪麗皇後學院William Harvey心臟中心肖慶忠教授為通訊作者。浙大一院為第一通訊作者和第一完成單位。項目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面上項目以及浙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資助。

浙大一院心內科副主任張力教授

臨床科研雙贏的醫學「轉化」

在2017年末,張力教授用這份踏實又喜人的成果為自己十年來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份階段性小結。而從一個年輕醫生成長為如今能夠獨當一面的心血管病專家,並在相關研究領域內取得一系列的原創性成果,其中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可謂十年磨一劍。十年前,在浙大一院心內科工作的張力得到王寬誠獎學金資助,從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心血管系畢業,取得博士學位。在回國之前,導師希望他可以繼續留在英國延續博士課題,藉助國王學院優越的實驗室條件順暢地開展下一步的基礎研究。但張力認為,醫生的目標是服務於臨床,將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連接起來,才是自己作為一名臨床醫生的初衷。

回國后,張力帶著新的理念,立志在浙大一院創建心血管獨立研究方向。身為一名年輕醫生,組建血管幹細胞科研團隊,開展血管醫學轉化研究,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期階段,我們的實驗人手與資源相對不足。現在,我們擴大了實驗平台,吸引了海外人才加盟,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瑪麗皇後學院以及美國UCLA等國外優秀實驗室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張力教授認為,作為一名心血管臨床介入醫生,目標當是轉化醫學,要將實驗台與病床連接起來。「很多人都覺得,醫生只要會看病就行了。但實際上,臨床醫學的進步與醫學難題的攻克都需要基礎科研的推動與助力。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既要有出色的臨床能力,也要能夠做基礎研究,並讓科研成果服務於臨床治療,把科學研究與人民生命健康真正結合起來。」

浙大一院心內科副主任張力教授

張力教授簡介

現任浙江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的張力教授十年來致力於幹細胞及血管細胞生物學、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變發病機制及干預等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ATVB等心血管領域國際學術期刊上,共計40餘篇;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血管重大研究計劃在內的10餘項課題,並以第一完成人獲包括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創新一等獎等多項科研獎勵。今年初張力教授受邀在國際心血管研究頂級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影響因子13.9)發表評述性文章,系統介紹了幹細胞與血管平滑肌細胞之間的關係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張力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近年來取得了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僅在2017年就先後有多篇系列論文登上國際心血管領域著名期刊。張力教授表示,這與醫院搭建的良好平台密不可分。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中,浙大一院綜合排名全國第9位,十一大學科進入全國前20位。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的心血管內科是浙江省內最早開展介入性診斷和治療的單位,總體在浙江省內處於領先地位,國內處於先進水平。在科主任朱建華教授領導下,心內科也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和人才培養,濃厚的學科氛圍也為今後的科研與臨床工作開拓了一片沃土。對於張力教授而言,新十年仍有更多「高峰」等待攀登。團隊將繼續拓展當前研究,在現有的成果基礎上繼續前進,為血管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張力教授相信,在當前資源與平台的支持下,團隊將同許多醫學研究團隊一道,培養更多年輕的醫學人才,為我國醫學事業貢獻力量,為健康中國的建設長久助力。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