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脂肪怎麼減?

我們通常以體質指數衡量是否肥胖。體質指數(BMI)是用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中國人BMI在18.5~23.9為正常,24.0~27.9為超重,≥28.0為肥胖。肥胖不利於健康,但我們更關注的是內臟型肥胖。

自測公式: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

EX:70kg÷(1.75×1.75)=22.86

舉個栗子:

例如:一個人的身高為1.75米,體重為68千克,他的BMI=68/(1.75^2)=22.2(千克/米^2)當BMI指數為18.5~23.9時屬正常。BMI是與體內脂肪總量密切相關的指標,該指標考慮了體重和身高兩個因素。

內臟也會「發胖」嗎?

當然會,而且內髒髮胖比外形發胖更可怕。這不是危言聳聽,一旦內髒的脂肪含量太高,不但容易造成外在的肥胖,還會導致多種疾病,特別是代謝綜合症,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

Advertisements

什麼是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是人體脂肪中的一種,與皮下脂肪(也就是我們平時所了解的身體上可以摸得到的「肥肉」)不同,它圍繞著人的臟器,主要存在於腹腔內。

按照脂肪分佈範圍來說,脂肪分為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皮下脂肪主要堆積在臀、背及腹前壁的皮膚下方,佔全部脂肪的80%以上,皮下脂肪多的人,身體呈「梨形」;內臟脂肪主要堆積在腹腔、大網膜、腸系膜、腹膜心包、肝臟、胃、腎臟和胰腺等主要臟器,多表現為腹型肥胖,或稱中心性肥胖,會形成我們常說的「將軍肚」,身體呈「蘋果形」。

相比正常人,糖尿病患者想減肥的難度更大,因為許多患者除了有糖尿病,往往還有代謝綜合征如血糖、甘油三酯、膽固醇高,和肥胖糾結在一起,互相影響。再加上較之西方人,中國人呈「蘋果形」身材更多,更容易堆積內臟脂肪,正常體重者中也有14%的人內臟脂肪過多。因此,不僅肥胖和超重人群的內臟脂肪可能超標,看上去不顯胖的人也可能有內臟型肥胖。

Advertisements

內臟脂肪的危害

內臟脂肪過多是身體代謝紊亂的表現,長期內臟脂肪會導致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身體器官機能下降等併發症,現代社會很多內臟脂肪多的人表面看起來可能是體型肥胖,但也很有可能是體型偏瘦,特別是上班族和中老年,很多都需要給自己的內臟脂肪「減減肥」!

研究發現,糖代謝異常胰島素抵抗的患者,內臟脂肪含量顯著增加,許多中國人體質指數並未明顯升高,而內臟脂肪卻明顯增加,使用胰島素也會使糖尿病患者內臟脂肪增加更明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內臟脂肪過多具有多重危害。

1.加重胰島素抵抗程度

過多聚集在胰腺的內臟脂肪導致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受損,促使糖尿病進展。

2.增加冠心病及卒中風險

內臟脂肪的多重危害既增加了糖尿病治療的難度,也讓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加劇,因為內臟脂肪聚集的腎臟、胰腺、心臟等主要器官。

如何判斷是否內臟脂肪過多

我們可以從以下3點判斷

1.看身材

如果是皮下脂肪堆積,身體呈「梨形」,可能屬於良性肥胖;但如果您腰圍太粗,內臟脂肪堆積;身體呈「蘋果形」,未來併發症風險更大,您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控制肥胖及控制血糖、血脂、血壓等異常情況,並且要努力減重。

2.看指南標準

在最新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里,第一次將腰圍作為腹型肥胖(中心型肥胖)的判斷依據,它可以粗略地反映內臟脂肪的聚積程度。在糖尿病患者中,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為標準的腹型肥胖。糖尿病患者不妨準備個皮尺,在家量量腰圍。腰圍不是穿衣褲所指腰圍大小,而是直立且雙足分開相距30~40cm,用皮尺經過胯骨上緣和12肋骨下緣連線的中點進行水平測量的數值,其結果一般大於腰圍。

3.看胰島素分泌

一般認為,如果患者體重高,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則多為腹型肥胖。更科學的方法是用CT或磁共振的方法檢查內臟脂肪含量,B超可確定有無脂肪肝及其嚴重程度。

如何減少內臟脂肪?

上文已說了:「內臟脂肪很容易引發皮下脂肪增多」。因此要減掉內臟脂肪,首先要將皮下脂肪減掉。減內臟脂肪注意以下三點:

1、加強運動

運動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堅持至少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比如慢跑、快走、跳繩、騎車等。

2、吃「去內臟脂肪」的食物

(1)甘薯

它能中和體內因過多食用肉食和蛋類所產生的富餘酸,保持人體酸鹼平衡。甘薯還含有較多的纖維素,能潤滑消化道,起通便作用,並可將腸道內過多的脂肪、糖、毒素排出體外,起到降脂作用。

(2)燕麥

含有極豐富的亞油酸和豐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

(3)玉米

含豐富的鈣、硒、卵磷脂、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4)海帶

含豐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及膽汁中的膽固醇;所含的食物纖維褐藻酸,可以抑制膽固醇的吸收。

3、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是米飯、麵包等主食。過多的食用這些食物將導致過多的糖分被代謝出來,從而會讓內臟脂肪囤積在腹腔。

當然也不能完全不吃,因為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為0時,大腦就將一片空白,你會無法真正地集中注意力。對於女性來說,每天攝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在100克左右,而且,三餐的比例是5:3:2,這樣才是更有助於消化與代謝的黃金比例。

微信訂閱號:運動健身知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