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與古老音樂融合的故事:南非音樂文化

南非的音樂故事大多與幾百年來外來文化的入侵、以及不同程度的種族民族文化融合有關。南非就像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熔爐,不僅把來自東、西方的外來民族與一直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老民族相融合,也把各種音樂文化交融在了一起,隨著時間的發展更成就出極具南非特色的音樂模式,在此過程中展現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彩虹之國」的魅力。

例如南非Ramkie吉他(也稱油壺吉他)的發明史最早可追溯到1730年生活在開普地區的科伊人,早期的Ramkies使用葫蘆作為吉他的主體,該吉他的名字來源於葡萄牙語中的「rabequinha」(意思為「小提琴」),後來它被桑人和班圖人加以改造,並把葫蘆主體替換成了後來的木頭或錫罐。從最早的殖民地時期到現在,南非音樂把來自本地民族音樂的內容和形式與來自國外的外來音樂相融合,最終成就了南非特色的音樂財富。

Advertisements

音樂起源

從十七世紀的荷蘭殖民地時代開始,南非的土著部落民族和從東方世界販賣而來的奴隸們便開始了與西方樂器和音樂觀念的融合曆程。如科伊人根據馬拉巴爾的奴隸的音樂把Ramkie發展為三弦或四弦吉他,並用它與科伊族音樂和西部民歌相搭配。Mamokhorong是一種單弦小提琴,它曾被科伊族用作本民族的音樂製作,也曾在殖民地中心的舞蹈配樂中使用,因此開普敦隨後迅速成為受世界各地文化影響的大熔爐。

此外,西方音樂也曾由奴隸樂隊進行演奏(如開普州長就曾在17世紀70年代擁有自己的奴隸樂隊),還有受各種文化影響的音樂藝人在各殖民地舞會和諸多娛樂活動中的表演,都使得音樂文化在各地、各種族、各民族之間傳播,該傳統一直延續到了英國統治後期的1806年。

Advertisements

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風格類似於英國軍樂隊的有色(混血)樂隊音樂家們開始在開普敦的街道上遊行表演,該傳統因19世紀80年代吟遊詩人的表演而越發發揚光大,甚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成為如今每年新年節慶時都會在開普敦舉行的狂歡節。

傳教士和唱詩班

傳教士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深入到南非內地,並對南非音樂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世紀後期,早期非洲裔作曲家如John KnoxBokwe開始創作詩歌,其中就借鑒了傳統的科薩族音樂的和聲模式。1897年Enoch Sontonga把讚美詩NkosiSikelel』 iAfrika(上帝保佑非洲)重新改編,後來結合了南非解放運動,最終成為民主南非的國歌。

受傳教士的影響,再加上美國黑人精神的影響,推動了南非後來的福音音樂運動,該運動迄今仍影響深遠,也因此形成了如Zion基督教堂的傳統,它是非洲的最大的基督教團,使福音的風格從傳統音樂向流行音樂轉變,如前流行歌手RebeccaMalope就曾演唱過類似的歌曲。以多種形式出現的福音是當今南非最暢銷的流派之一,藝術家們的相關作品經常可以獲得非常好的銷量。

傳教士的重點主要放在唱詩班上,結合了南非傳統聲樂以及以其他元素,同時還發起了清唱歌曲的風潮,並與土著和西方詩歌的風格模式相融合。如今,這種傳統仍然被體現在祖魯傳統的無伴奏合唱isicathamiya上,Ladysmith BlackMambazo是該音樂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倡導者。這種聲樂可謂是南非最古老的傳統音樂,它多以團體形式表演,並伴隨著舞蹈或是在許多社交聚會出現,經常涉及一唱一和的表現方式。

科薩人的音樂

來自南非東開普省的一群傳統弦樂人將默默無聞的abaThembu人音樂帶到國際知名的舞台。雖然起初已多數使用了口弦類的樂器,但相對來說鼓聲的使用仍比較少。直到後來來自辛巴威的拇指鋼琴、來自莫三比克的鼓和木琴開始在南非的傳統音樂製作中佔領了一席之地。再後來,西方樂器如手風琴、吉他也開始融入到南非本土音樂風格之中,開始對祖魯族的maskanda音樂模式產生影響。

城市黑人無產階級的發展以及19世紀許多黑人礦工爆發的各種運動,使不同地區的傳統音樂開始相互借鑒和融合。西方樂器被用來改編鄉村歌曲,而改編后的歌曲反過來又開始影響南非城市中心的音樂混編模式(以及舞蹈),最終成就了如今的南非特色音樂。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