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尊奉哪個財神,兩位文財神備受好評,武財神由爭議到轉正

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安貧樂道」、「知足常樂」一直是人們的處世信條。孔子曾對弟子顏回的「一簞食,一飄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大加讚賞,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原憲「窮居陋巷,衣食不繼」也常為傳統文人所稱道。但是,古往今來,真正像顏回、原憲那樣安貧樂道的人並不多,大部分人都希望過上富足的生活,大多數的讀書人還是幻想著「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追逐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一般百姓無力跳龍門,商賈們無資格去跳龍門。他們要發財致富,只能依靠末技賤業—手工技藝行經商。但是,技藝再精,多半只能勉強糊口而已;經商雖可致富,但虧本與飄河過海船上住的風險時常威脅著他們,真正能發大財的也不多見。在盛行神明崇拜的時代,人們很自然地以世間百官的職司與功能去揣度,冥冥之中有一個掌管世間發財致富的財神,並且也按世間請客送禮、拉關係、行賄賂的習俗去推測,獻給財神豐盛的供品,虔誠祀奉,以得到財神的回報與保佑。於是,迎財神,祭財神、搶財神蔚然成風。

向神明祈求財富,起源很早,《韓非子·內儲說下》就有一對衛國夫婦求拜神明讓他們發一筆橫財的記載,但財神從其他神明中獨立出來則晚得多,祭財神、迎財神的習俗更是遲至明代才興盛起來。明清時代的北京,除夕之夜就開始接財神。貧寒之家的孩子,往往從印刷作坊批發一批印製粗糙的財神像,高喊著「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話,一家一戶地推銷。因為是送上門的財神,即使接二連三地送來,也要恭敬地一一接下來,不能回絕。

在迎、祭財神的同時,北京廣安門外的財神廟也在年初二開廟,屆時總是人山人海,商賈小販都要趁著財神廟初開,做新年的頭髮生意。

不過,生意最興隆的卻是那些賣「金元寶」、「聚寶盆」、「金馬駒」之類的小店小攤。這些並不值錢的「吉祥」小玩藝,價格卻高得離譜。

為了討個吉利,逛廟會者總喜歡慷慨解囊,大量購買。因此,一年中首先得到財神「保佑」的,恰恰就是這類出售「財寶」的行業。財神廟會

期間,還有一個特別的景觀,就是前往燒香的妓女特別多。不過,她們的主要目的不是祭拜財神,而是趁機偷竊財神座下善男信女們供奉的「金元寶」。據說,妓女們中有一種迷信,認為只要偷到這樣的一個「金元寶」,秘藏在自己的小錢櫃里,當年就會遇上捨得花大價錢的嫖客,從而發一筆橫財。

江南地區祭財神的風俗與北京略有不同,時間多半是在正月初五。據說這一天是財神出巡的日子。為了搶先把財神接到家,市井百姓,尤其是商賈之家,總是提前做好了準備,年初四夜裡一交三更,人們就把備有活雞、活鯉魚等供品的供桌安放到街上,燃放爆竹,焚香燒紙。在匆匆忙忙地叩過頭之後,連忙在「財神來了」的喊聲中抬著供桌把神接回家中,並立即把大門關緊,生怕財神又被別家的供品引誘,起駕而去。這種接財神的方式,又叫「接路頭」,所謂「接」實際上是爭先恐後地搶,「接」只是文雅的說法而已,在民俗中就直接稱之為「搶財神」。(吳中歲時記》雲:「五日財神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江南地區搶財神的習俗。

不但各地接財神、祭財神的風俗不同,所崇奉的財神也不盡一致。大體而言,有文財神和武財神兩個系統。

文財神的形象,常見的頭戴宰相紗帽,身穿紅色蟒袍,手捧玉如意,腳踩金元寶,面容清瘦,神情嚴肅。據說,這位文財神就是被商紂王挖了心的大忠臣比干。比干被挖心以後,走出封宮,胸腔里滴滴答答流出的鮮血都變成了金銀財寶,走到哪裡,就把這由血變成的財寶散發給哪裡的人們。比干本來就是個大忠臣,心地純良,沒有了心以後,無心則不能行騙,辦事就特別公道。據說就連在他手下做買賣的人,也都沒有心,因而買賣公平童叟無欺,不會以假冒偽劣貨物坑害顧客。在這位文財神的身上,寄託了一般百姓對商賈公平買賣的一種善良願望。

也有人說,文財神是陶朱公,即棄官經商發了大財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以後,認為勾踐其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同安樂,便有功不求封賞,隱姓埋名,遠走高飛到了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由於他精通商品流通之道,很快就發了大財。他雖然富可敵國,卻品德高尚,經常把賺來的錢分給窮苦的親戚朋友。後來,他積蓄了一筆錢財,在陶邑(今山東定陶縣)定居下來,自號「陶朱公」。他看到陶地是一個交通方便、商賈暢行、貨物集散的好地方,於是又開始做大生意。十幾年間,他三次致富,押千金之產,把財產施捨給窮苦百姓。後來他的子孫承繼家業,財產多達萬金。因為范蠡能看穿世事,精於理財,又肯於散財,所以他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好財神。把尊為文財神,更多地體現了儒家的財富觀念,既要富得公平,有道德,不能為富不仁,亦不能以富貴驕人。

武財神是趙公明,即民間尊稱的趙公元帥。據說,他於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張天師入鶴鳴山精修時,收他為徒,並讓他騎在黑虎背上,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成功,分仙丹給趙公明,讓他吞下仙丹,於是趙公明變化無窮,形像天師。張天師又命他守護玄壇,所謂玄壇就是道教的齋壇。因此,趙公明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所以他又被稱為趙玄壇。又因為他身跨黑虎,又被稱為「黑虎玄壇」。

但這位神界元帥的形象長期不被看好,晉代干寶的《搜神記》載:「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把他說成一個督鬼取人的冥間惡神。到了隋代,他又變成專門到人間降瘟的瘟神之一。一直到元明之際,仍然有人說趙公明是八部鬼帥之一,「各領鬼兵,動億萬數,周行人間」,作惡多端,與財神的職司毫不相干。

但就在元明之際,他的形象開始發生逆轉。《三教搜神大全》說,趙公明作為正一元帥,手下有八王猛將,六毒大神,還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將等,除了具有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驅瘟除災的本領以外,他還能「買賣求財,公(指趙公明)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

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開始變成一位兼職財神了。明代中葉成書的《封神演義》,先把趙公明安排為峨眉山上修鍊的一個道仙,因不守仙規,下山助封為虐,被姜子牙的天兵天將打死。武王伐封成功后,姜子牙把趙公明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率招寶天尊肖長、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喬有明、利市仙官姚邇益等四個助手,專司「迎祥納福、追逃捕亡」。從此,趙公明開始管理天下財富,通市貿易等,做了專職的財神爺。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