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播劇《軍師聯盟》看三國大人物的家教之道

近日,《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實力刷屏,「萌大叔」吳秀波飾演的一代權臣司馬懿令人耳目一新,於和偉版的曹孟德更是演技炸裂,圈粉無數。

翻閱歷史,在「浪花淘盡英雄」的亂世三國,左右三足鼎立局勢的幾位大人物,在家教方面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雖然一些軼事因年代過於久遠而真偽莫辯,但截取一些經典的片段,對今天的教育仍然不乏啟示價值。

司馬懿:沉浸教學,行為觀察

首先,說說這部劇的主人公司馬懿。司馬懿共有九子,其中比較有名氣的是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在三國的大人物中,司馬懿算是較為長壽的一位(享年73歲),和幾個兒子相處的時間比較長,影響自然也相對深遠。

說起司馬懿教育兒子的方法,與今天的「沉浸式教學」頗為相似,司馬懿一生中經歷很多驚濤駭浪的大事,都讓孩子和自己一起經歷。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政變前夜,司馬懿突然把行動計劃告訴兩個兒子,觀察一下在這成王敗寇的緊急時刻,兩個兒子能否鎮定自若。結果小兒子司馬昭翻來覆去,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不能安席」,而大兒子司馬師卻頗有乃父之風,吃完喝完洗洗就睡,好像沒事人一樣,「寢如常」,而司馬懿也由此認定,大兒子司馬師更有大將風度。

Advertisements

司馬懿去世后,司馬師與司馬昭繼承了父親的戰略眼光和果敢手段,成為位極人臣的人物。相形之下,長子司馬師在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方面確實更勝一籌,對外大破吳國太傅諸葛恪的大軍,對內壓制了中書令李豐等人反抗,將曹魏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雖然只活了48歲,但卻為後來司馬昭、司馬炎的上位奠定了基礎,以致司馬昭在哥哥死後多次對人說:「此乃景王(追封司馬師的尊號)之天下。」這也驗證了司馬懿當年的眼光。

不過司馬氏兄弟為人過於狠辣,即便是在三國的亂世中,有身不由已的成分,但公然弒君、動輒滅族的手段仍然倍受後人詬病,這也應該算是重實戰、輕德行的家庭教育的副產品吧。

諸葛亮:父子緣淺,留書情深

諸葛亮征戰多年,直到46歲才生下第一個兒子諸葛瞻。這時,距離諸葛亮去世只有八年,父子相處的時光很短,不過在有限的時間裡,諸葛亮還是對兒子的成長給予了很高的關注。

Advertisements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軍旅中寫信給他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表達了對諸葛瞻過於早熟的憂慮。臨終前,諸葛亮又留下了著名的「誡子書」,其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名句流傳至今,留給子女的精神遺產不可謂之不豐厚。

諸葛亮身後,諸葛瞻官至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台政務,統領國事。鄧艾伐蜀時,他防禦綿竹(今四川德陽),因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而坐失良機,後來出城與鄧艾決戰,在交戰時陣亡,綿竹也隨後失守。縱觀諸葛瞻一生,文韜武略無法與其父相比,但一死以報社稷的忠勇仍然令人動容,並未辜負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的期許。「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東晉史學家干寶對諸葛瞻的評價應該是比較公允的。

曹操:延請名師,匡正勸勉

曹操共有二十五子,除去倍加寵愛卻早夭的曹沖,重點培養的是為後世熟知的曹丕和曹植。

在教育子女方面,曹操用足了手中的特權,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為兒子們選擇配備了最好的老師。最有代表性的是以「玄靜澹泊,言少理多」著稱的名士邢顒,邢顒先被曹操點名去輔佐他相當看好的曹植,但是曹植才高氣傲,任性而行,飲酒不節,不愛聽邢顒嘮叨,兩人比較疏遠。曹丕做了太子后,邢顒又被曹操選派當了曹丕的老師。此外,有「國之重寶」之稱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張范也被邀請去輔佐曹丕,曹操很客氣地對他們說,我的兒子不成材,怕他難走正路,想請你們去匡正勸勉他。

曹操諸子中,曹丕後來成為開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九品中正制,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政績斐然。此外,曹丕和曹植在文學上與其父並稱為「三曹」,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曹植的《洛神賦》和《白馬篇》外,曹丕的《典論》作為中國最早的文藝批評著作,成就同樣不容忽視。曹操延請名師的舉措應該說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劉備:開份未來皇帝的必備書單

劉備年少家境貧寒,以織席販履謀生;青年時代,交遊各路豪俠,也不大愛讀書。不過,本著「寬以待己,嚴於律人」的態度,劉備在臨終前還是諄諄教導兒子劉禪(阿斗)在登基之後要繼續充電、繼續學習,並開了一個書單,主要包含兩類書籍:一是史書和儒家書籍,《漢書》和《禮記》,閱讀這些書籍做到能借鑒歷史,並且知道為君的規則和禮儀;二則是法家和兵家的書籍,《六韜》、《商君書》。讀這些書有什麼用處呢?劉備說「益人意智」,增加智慧,而不光是提高人的修養。

這個書單,劉禪究竟有沒有認真讀,我們不得而知。但後世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已成為劉備家庭教育最大的污點。不過,歷史上的劉禪雖然難以稱得上一代明主,倒也沒有演義中那麼不堪。劉禪於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此外,劉禪在諸多治國問題上也頗有見解。但無論如何,身為亡國之君,劉禪和卓越君主還是沾不上邊的,劉備開「皇家書單」的教育方式似乎也難言成功。

孫堅: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雖然和曹操、劉備形成三足鼎立的是孫權,不過,說起年紀,孫權只能算是其他兩位的晚輩,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乏善可陳,所以還是說一說孫權的父親孫堅吧。

孫堅有五個兒子,而在他英年早逝(三十七歲)之時,長子孫策僅僅十七歲,亂世當中,言傳身教也有限。令人意外的是:長子孫策竟然得到隔壁袁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的高度評價;次子孫權更是引發了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可謂「認證版」的家庭教育典範。

究竟什麼原因,讓孫堅的子女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善於點亮孩子遠大的夢想,或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孫堅曾對他的孩子說:生於亂世,既是不幸也是萬幸,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可以為天下安定作出貢獻。我們沒有辦法了解孫堅的教育細節,但是可以肯定,給孩子植入夢想的種子,促其生枝發芽,不斷的矯正孩子的陋習,培養良好的習慣,言傳身教,並根據孩子的特點給予孩子空間,任其成長,終有收穫。

這也不由得讓人想起了法國著名作家聖埃克蘇佩里的名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