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濕氣重,艾灸幫祛濕

導讀: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夏至日之後,氣溫節節攀升,炎炎夏日正式光臨,如《夏至九九歌》所述:羽扇握在手,脫冠著羅紗,渾身汗濕透。夏至不過不熱,地表蓄熱已久,溫度飆升,還時常招來驟來疾去的雷陣雨,劉禹錫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大概是形容這種天氣的最美詩句了。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空氣中揮之不去的纏綿濕意,不僅衣服晾不幹,就連身體也變得滯重酸痛,容易出現各種不適「濕症」, 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濕邪」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夏至后陰雨連綿,人們居處潮濕,涉水淋雨,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濕邪入體而引發濕症。再加上天氣炎熱人們貪吃冷食,涼爽的飲食的確能讓身體感覺舒適,但寒涼之物卻最傷脾,而脾在運化水濕方面作用重大,脾陽失運,濕自內生。

如果最近兩周內常有以下表現,就說明體內有濕,需要治療了。

一、頭部沉重四肢乏: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失眠,記憶力下降,易怒,煩燥。

二、口中發黏舌苔膩: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

三、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濕為陰邪,易滯留臟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能失常。濕邪停於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

四、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后感覺不爽。

五、腳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

夏至后養生之道在於防暑的同時兼顧健脾除濕。那麼該如何祛濕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夏季祛濕艾灸療法,一起來學學吧!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作用,在《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除濕常用方法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豐隆穴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作者簡介

周婧:2010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肛腸科、中醫科醫師,擅長中西結合治療肛腸疾病,致力於發揮中醫優勢治療胃腸內科疾病,以及西醫手術治療痔瘡、肛瘺、肛裂等疾病。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痛經食療吃什麼好

女人氣血不足、月經不調,怎麼辦?

補「氣」養「血」,秀出你的健康美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