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DIY製作風箏 簡單的風箏教程

風箏是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小夥伴們不知道都喜歡風箏的不?天氣晴朗的時候帶上自己製作的風箏,看著它在自己的手中緩緩的飛上藍天,讓風箏帶著自己飛翔。今天給小夥伴們分享一個簡易風箏的製作方法,小夥伴們不妨動起手來一起來製作吧~

主要材料:木釘、透明膠帶、包裝紙、油漆(自己喜歡的顏色);所需工具:油漆刷、剪刀、膠水、直尺、美工刀

先制出2根木條,1條60厘米,一條50厘米。

在50厘米的那條木條中間處畫條線,刻個小口子,以方便後面的固定。

Advertisements

在這2根木條的2端都切個切口。

刷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製作流蘇尾巴,用尺子和工藝刀,大約3厘米寬、20厘米長的紙條就可以了。

用米棍捲起來,包好,然後用膠帶包好起來

綁好好之後,抽出木棍(保留木棍抽出來的孔),再重複做2個尾巴。

用60厘米那條木條,在15厘米處捉個標記,做固定點。

在標記的地方綁好。用X綁法。

用繞2條木棍兩段邦圈(如圖)。

綁好剪掉多餘的線。

找出一張足夠大的紙(如果不夠可以拼一張),紙張最好能結實一些,然後用鉛筆在線的邊緣畫出示意線,再留出大約3厘米的寬度畫一條摺合線。

四個角的線按圖畫出來。

將多出來的紙,按邊緣繩線折起來。

然後用膠帶粘貼好。

最後用膠帶粘貼結合點。

從剛才流蘇穿過的地方穿線,可反覆穿幾次,直到確保流蘇綁結實了。頭部留出約20厘米的線。

Advertisements

再綁上另外2條尾巴。將流蘇尾巴綁在風箏的底部。打雙結,固定結實。

打孔,第一個孔沿風箏底部60厘米那條木條15厘米處。第二個孔在兩根木條交叉點下方。

用手工刀刻出孔

用膠帶做保護孔的方塊貼。

貼上去。

將線從纏繞在木條上之後,從孔中穿出,綁好繩子。

將2條線連到一起,打個活結,這樣你可以調整風箏的角度。

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可以選自己喜歡的紙張。不夠紙張韌性要好喔。

就這樣就完成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