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人不吃饅頭?

歷史研習社/紅楓未名

麵包和饅頭最大的區別是在一個是烤出來的,另一個是蒸出來的。(好像說了句廢話)

今天我們熟悉的麵包是烤箱做的,但在古代西方,除了有錢人,一般人在自己家裡是做不了麵包的,必須拿了麥子到磨坊主那裡磨成麵粉,再用公用的烤爐來做成麵包。一座小鎮一般只有一個烤爐,也只有一家麵包師。世界上最早的行業協會就是由麵包師組成的。

下面是歐洲古代用的麵包烤爐,真是個大傢伙。

這種烤制的方法最早出現在埃及(大概是埋在太陽下烤),後來傳到森林多的歐洲,變成用大量木柴烤,、典型的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但這已經算是當時的良心麵包了。實際上在黑麵包中摻加木屑、小石頭之類的雜物是常事,越是窮人,吃的麵包里石頭就越多,所以歐洲古代不但分辨牲口要看牙齒,分辨人貧富也看牙齒,窮人年紀輕輕就一口牙齒被磨光,只有貴族和王族才可能有一口好牙。

Advertisements

這種麵包一次吃不完,等時間長了變硬了之後,人們就把它切片,然後——當盤子用。等作為盤子的使命結束后,還可以用來當抹布擦桌子,最後丟給豬吃。一點也不會浪費。畫家作修改油畫時時也常常用陳麵包來當橡皮擦。這些傳統許多沿用至今。就連列寧在蹲沙皇監獄時,還曾經用摻了爐灰的牛奶作墨水撰寫革命著作,裝墨水的瓶子,也是陳麵包。

其實歐洲人在羅馬時代的的主食還是大麥粥(同期中國是小米粥)。到了中世紀後面包才逐漸開始成為人民的主食。

烤麵包是非常廢柴火的,一般人有種錯覺,以為現代森林少古代森林多,但其實中國古代從宋朝開始,人口增加,大片森林在中原一帶已經很少了,宋朝人的書中記載:「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這種情況下,偶爾烤個燒餅還行,要全民都吃烤麵包,就太不經濟了。

Advertisements

再說回中國,我們中國人的胃口,也不太習慣吃烤麵包。小麥5000年前就傳入了中國,但一直以來並不是很普及,中國唐宋以前,北方人習慣的是吃小米,把小米煮成濃粥來吃是普遍的方法,麥子則是作為一種調劑品。(當時常見的吃麥子方法是吃麥飯)

在炒鍋普及以前。中國最早的炊具是鬲(li,四聲)。用來煮東西吃,比較浪費熱能,於是聰明的中國人祖先在上面放上個東西,用煮東西的熱氣來蒸比較容易熟的東西,因此才出現了「籠屜」,古時候叫甑(zeng四聲)。下面用鬲來煮東西,上面用甑來蒸東西,這就是甗。

顯而易見,中國人在小麥普及之前出來就發明了成熟的蒸籠技術。等到人們習慣了小麥的味道,就自然而然的用熟悉的蒸籠技術去加工麵粉,於是饅頭就做出來了。雖然從歷史紀錄看蒸饅頭中國人在晉代就會了,但普及下來成為主食,應該是在宋代以後。

有人會說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但正史上從未記錄過。只在一些文人筆記中講到。如宋朝的《事物紀原》、清朝的《談徵》中說:「蓋蠻地人頭祭神,武侯以面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至於饅頭是誰發明的?不能確定。

總的來說,1700年前, 晉代開始有實心饅頭、饅頭、饃饃-「蒸餅」

1400年前,隋代開始有包子-「玉尖面」

1100年前,五代開始 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

1000年前,宋代開始有「包子」這個詞-「蟹黃包兒」

因為森林多,習慣烤制方法,於是西方人發明了麵包,而中國人則為了節省柴火,利用原有的煮-蒸技術,發明了蒸饅頭。所以說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