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將可吸入顆粒物研究,特別是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微顆粒物的物理化學行為、形成與污染機制、控制技術以及對人體健康影響等研究作為環境研究的重點。那麼,到底什麼是可吸入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來跟小編學習下相關的空氣污染安全小知識吧!

什麼是可吸入顆粒物?

什麼是可吸入顆粒物

總懸浮顆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氣中的固態和液態顆粒物的總稱,其粒徑範圍約為0.1-100微米。有些顆粒物因粒徑大或顏色黑可以為肉眼所見,比如煙塵。有些則小到使用電子顯微鏡才可觀察到。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可吸入顆粒物,又稱為PM10。

可吸入顆粒物的分類

可吸入顆粒物的分類

對顆粒物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按塵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可分為飄塵和降塵。習慣上分為:

塵粒:較粗的顆粒,粒徑大於75微米。

粉塵:粒徑為1~75微米的顆粒,一般是由工業生產上的破碎和運轉作業所產生。

亞微粉塵:粒徑小於1微米的粉塵。

炱:燃燒、升華、冷凝等過程形成的固體顆粒,粒徑一般小於1微米。

霧塵:工業生產中的過飽和蒸汽凝結和凝聚、化學反應和液體噴霧所形成的液滴。粒徑一般小於10微米。由過飽和蒸汽凝結和凝聚而成的液霧也稱霾。

煙:由固體微粒和液滴所組成的非均勻系,包括霧塵和炱,粒徑為0.01~1微米。

化學煙霧:分為硫酸煙霧和光化學煙霧兩種。硫酸煙霧是二氧化硫或其他硫化物、未燃燒的煤塵和高濃度的霧塵混合後起化學作用所產生,也稱倫敦型煙霧。光化學煙霧是汽車廢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通過光化學反應所形成,光化學煙霧也稱洛杉磯型煙霧。

煤煙: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炭粒或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飛灰,粒徑為0.01~1微米。

煤塵:煙道氣所帶出的未燃燒煤粒。

粉塵由於粒徑不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特性也不同,如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可以長期飄浮在空中,稱為飄塵,其中10~0.25微米的又稱為雲塵,小於0.1微米的稱為浮塵。而粒徑大於10微米的顆粒,則能較快地沉降,因此稱為降塵。

可吸入顆粒物的來源

可吸入顆粒物的來源

大氣環境中可吸入顆粒物的來源多樣,成分複雜,與地理條件、氣象因素等自然因素以及經濟水平、能源結構、管理水平等社會因素有很大關係。可分為自然源和人為源兩類。

自然源是指由於自然因素所產生的顆粒物,如火山爆發、沙塵暴、森林火災、宇宙塵埃、海鹽漬濺及土壤顆粒;人為源是指在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所產生的顆粒物,如煤炭、石油及木材的燃燒產生的顆粒物,汽車和飛機等交通工具排放的顆粒物以及工業生產產生的塵粒等。家庭內煤炭燃燒、鋼鐵廠、有色金屬冶鍊廠、火力發電廠、水泥廠、石油化工廠、工業和城市垃圾焚燒場等的燃料燃燒和生產過程都是常見污染源。

人為源的分佈更為廣泛,且一般集中於一定的地域,往往是人口集中的城市。對於室內空氣,可吸入顆粒物主要來源於煙草煙霧和烹調等室內污染源,當缺乏明顯室內污染源時,室外空氣是室內顆粒最主要的來源。

機械過程主要產生粗顆粒,如建築活動、道路揚塵和風等。燃燒過程主要產生細顆粒,如汽車尾氣、電廠廢氣、木材燃燒、工業生產以及柴油機等。而燃燒產物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所產生的二次顆粒主要是極細顆粒物。

按照顆粒物的形成過程,可吸入顆粒物的來源分為一次來源和二次來源。一次顆粒物是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次顆粒物則是由於排放出的氣體產物如SOx、NOx、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在大氣中的化學反應或物理過程轉化形成的,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和氯氣、氨、有機氣體等經化學反應形成的硫酸鹽、硝酸鹽、氯化物、銨鹽和有機氣溶膠等。他們的化學和物理組成依地點、氣候、一年中的季節不同而變化很大。

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危害有哪些?

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空氣中顆粒物的水平與人體健康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由於PM10更易於進入人體,在環境中滯留時間更長,以及吸附的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的物質較多,因而對人體的危害也更大。大量有關PM10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的增加與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密切相關,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及心肺疾病。目前已知的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呼吸系統

大量研究發現,大氣中PM10濃度的上升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塵肺等呼吸系統疾病惡化。PM10每增加100μg/m3,成人男女感冒咳嗽的發生率分別升高4.81%和4.48%。空氣中PM10每增加10μg/m,肺功能下降1%。通過跟蹤調查,數據表明,大氣顆粒物濃度(尤其是小顆粒物)與兒童肺功能異常率存有明顯的相關性。

2.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由顆粒物引起的心臟自主神經系統在心率、心率變異、血粘度等方面的改變能增加突發心肌梗死的危險。人暴露在高濃度PM2.5中,會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和血液中某些白蛋白,從而引起血栓。研究指出,可吸入顆粒物對健康的影響在中年以上和已患心臟疾病的人群中表現得較為明顯,認為可吸入顆粒物是引起心臟病的因子之一。

3.神經系統

在城市中的可吸入顆粒物,許多是由機動車尾氣產生的。含鉛汽油燃燒後生成的鉛化物微粒(含氧化鉛、碳酸鉛)擴散到大氣中,隨呼吸道進入人體而影響身體健康。研究表明,鉛對人體神經系統有明顯的損害作用,可影響兒童智力的正常發育。母體接觸鉛污染后,後代可以出現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小於1μm的含鉛顆粒物在肺內沉積后,極易進入血液系統,大部分與紅細胞結合,小部分形成鉛的磷酸鹽和甘油磷酸鹽,然後進入肝、腎、肺和腦,幾周後進入骨內,導致高級神經系統紊亂和器官調解失能,表現為頭疼、頭暈、嗜睡和狂躁嚴重的中毒性腦病。

4.具有致癌、致突變、致殘作用

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煙草等有機物在不完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多環芳烴(PAHs),排放的PAHs可直接進入大氣,並吸附在顆粒物,特別是直徑小於2.5μm的細顆粒物上。由於PAHs具有致癌、致突變、致殘作用,因此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其中代表物苯並(a)芘(BaP)是最具致癌性的物質,能誘發皮膚癌、肺癌和胃癌。另外,空氣中的PAHs可以和O3、NOx、HNO3等反應,轉化成致癌或誘變作用更強的化合物,從而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5.增加死亡率

雖然對於健康人而言,PM10不是直接的致死因素,但是卻可以導致患有心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敏感體質患者的死亡。據報道,僅PM10就導致美國每年6萬人和英國每年1萬人的死亡。PM10流行病學研究表明,PM10日均質量濃度增加50μg/m3,死亡率平均增加4%~5%。PM10超過100μg/m3時,死亡率比PM10小於50μg/m3時平均高出11%。

綜上所述,PM10對人類健康有著明顯的直接危害作用,可引起機體呼吸系統、心臟及血液系統、生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廣泛的損傷。但到目前為止,PM10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作用機理還不十分清楚。因此,有關PM10對人體的致病機制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如何防治顆粒物污染?

如何預防顆粒物污染?

由於城市懸浮顆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地面揚塵,二是燃煤排放的煙塵。因此,在緊急措施當中,關於控制揚塵的有四條措施。

一是加強對施工工地和拆遷工地的揚塵的管理,市區所有工地必須做到圍檔、路面硬化、洒水、密閉運輸、防治料堆揚塵等措施。同時,要加大道路遺灑的檢查力度。

二是擴大道路的噴水清潔措施。

三是加強市區料堆、煤堆、灰堆的防治措施。

四是完成三環路以內道路,及規劃四環路內已建成道路、裸露地面的綠化和鋪裝(已經完成)。

當然除了上述緊急措施提出幾點方法外,發展區域集中供暖,減少分散煙囪,也可以減低煙塵對大氣的污染;改造鍋爐、改進燃料的燃燒方法,安裝凈化除塵設備,可達到消煙除塵的目的;利用一切空地種植花草樹木使城市綠化等均可達到防治塵污染的效果。

可吸入顆粒物的預防方法

可吸入顆粒物的預防方法

1、出門應該佩戴防塵口罩和護目鏡,並按照顆粒物化學成分進行特異防護。對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進行篩選,患有心肺疾患等敏感人群應遠離作業場所。

2、對於環境接觸,在環境的顆粒物濃度較大時如沙塵天氣,應及時關閉門窗,外出時佩戴防塵口罩和護目鏡。進入室內用清水漱口並清理鼻腔,以減輕感染的幾率。

3、勤洗手、洗臉、刷牙吧.

敏感而脆弱的皮膚的人在洗澡后,馬上外出,也更認真潔面。

可吸入顆粒物顆粒很小,完全切斷,衣服很難。 出門后,立即請徹底淋浴。

4、海帶、水果、蔬菜等攝入。

裙帶菜、水果、蔬菜,可吸入顆粒物的重金屬在體內積累的效果。

常喝綠茶,綠茶也好,血液的水分含量提高,通過尿液快速排出重金屬。

5、使用空氣凈化器。

生活環境中可吸入顆粒物的風險,減少呼吸道疾病預防,使用空氣凈化器也不失為一種對策。

但是,空氣凈化器必須降低浮塵濃度,預防疾病,不能過於自信。

保持室內通風和清潔等生活習慣的情況下,空氣凈化器減少可吸入顆粒物效果就很難取得良好效果。

空氣凈化器是周期性的過濾器,如果管理適當的生活環境,反而不好將會帶來副作用,需要格外注意。

最後,小編建議儘快建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制度,使市民在空氣污染嚴重時,及時採取必要的個人防護措施。當顆粒物污染指數為150~300時,大家就應該減少或停止在戶外長時間運動,而污染指數大於300時,就是重度污染了,要盡量留在家中,避免戶外活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