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都是TA在作怪!

我們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同樣兩家差不多的餐館,我們往往會選擇生意更好的那一家。到醫院看病,我們也寧願多花錢排專家號,也不願去不知名的醫生那裡就診。

有錢的人總是會越來越富,而窮人則是越來越窮,這難道都是命中注定,或者說是運氣問題嗎?

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寫過一部短篇小說,叫《百萬英鎊》。小說講的是一名美國人亞當斯來到倫敦,身無分文,正好遇到兩個英國富豪在打賭,給他一張價值百萬英鎊的支票,看他是否能在不動這筆錢的情況下活一個月。雖然支票不能用,但每次當亞當斯拿出這張支票后,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巴結他,他不但到處白吃白喝,還獲得了一個漂亮姑娘的芳心。

這個故事本來鞭撻的是拜金主義,但也在無意中揭示了企業經營和投資理財的經典法則:馬太效應

Advertisements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有一位主人在遠行之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10錠銀子,吩咐他們去做生意,等他回來時大家再來見他。

主人回來后,第一個僕人彙報說,他用這10錠銀子做本錢,又賺了10錠銀子回來。主人很高興,於是另外獎給他10錠銀子。

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他用主人交給他的10錠銀子做本錢,賺了5錠銀子。於是主人另外獎勵給他5錠銀子。

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交給他10錠銀子后,他也想做生意,可是總怕做生意虧了不好交代;放在外面又怕弄丟了,所以一直包在手巾里好好保管著。

結果主人命令他把銀子全部交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值得驚奇的是,在人類資源分配上,這種現象十分明顯:富人享有更多資源——金錢、榮譽以及地位,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就是經濟學中通常說的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Advertisements

但從投資學看,「馬太效應」反映了資本的複利效應和規模效應,即財富資源會自動向資本更多、投資能力更強的企業和個人傾斜。

那麼,企業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呢?

根據馬太效應,如果企業要想在某個領域持續保持競爭優勢,那麼就要努力成為這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因為行業龍頭企業更容易使得自己通過品牌、規模、成本、壟斷地位、產品和服務差異性等優勢,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功,更容易取得高回報率,更便於為股東帶來更大的權益資本收益率,這就是沃倫·巴菲特經常說的「經濟護城河」。

相反,如果企業總是在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連行業平均利潤率、平均投資回報率也達不到,那麼在經濟繁榮時期還可以混口飯吃,一旦遇到經濟不景氣時就會入不敷出,難逃巨額虧損甚至破產的結局。

推而廣之,如果投資者個人沒有自己的企業也沒有經營企業,而你懂得把資金投入這類具有經濟護城河的龍頭企業,照樣能從中分一杯羹,利用馬太效應法則讓你的財富得到儘快增值。

即使遇到經濟蕭條,也會有驚無險。因為經濟蕭條是宏觀環境造成的。當經濟蕭條時,那些處於競爭弱勢的企業早就困難重重,而對於龍頭企業來講,雖然也會降低盈利水平,卻依然是有利可圖的。

更不用說,這些企業在經濟景氣時已經積累起了相當發展後勁,有助於渡過難關。當困難企業無法正常運轉、慢慢失去市場份額時,龍頭企業正可以以較低代價擴展市場份額、儲備材料和原材料。一旦經濟重新景氣,厚積薄發的它們會比過去更優秀,這也是馬太效應的一種展現。

對於富人和窮人而言,由於富人通常會藉助雄厚的經濟力量,從而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而窮人則同樣由於經濟原因,與富人比較,則要相反缺少發展機遇。長此以往,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可以說,無論是在生物演化、個人發展等領域,還是在國家、企業間的競爭中,馬太效應都普遍存在。贏家與輸家之間,常常從起初的很小差距,發展為「贏家通吃」的結果。

馬太效應是殘酷的生存法則。現實世界里永遠是強者恆強、弱者愈弱。要儘快成為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利用馬太效應而崛起。

它揭示了富人的生財之道:只有使用金錢,才能實現財富增值。但想在現實生活中複製它,就需要從市場、經濟、金融等多方面入手。

致富並不難,前提是你已經掌握了一條財富規律,有良好的心態和足夠風險把控意識,通過風險的逐步降低、收益的逐步放大,成為一位「聰明的富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