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做職業規劃,人生的差別能有多大?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你開始早睡早起,熬個夜就像倒時差,要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

甚至好些人已經有了脫髮的痕迹,這簡直是對顏值毀滅性地打擊。

除了身體的「衰老」帶來的恐懼,更可怕的是心態上的「衰老」

工作差不多就得了,沒必要精益求精;工作只是養家糊口,誰給錢多跟誰干。

世故麻木里,逐漸失去對生活的敏感,內心卻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你剛一歇腳,新一代更有更有衝勁,更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就會迎頭趕上。

你比人家有經驗、技巧;人家比你有精力、熱情;你一天工作8小時月薪3萬,人家一天工作12小時只要8千;對你而言,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對他們而言,工作就是實現理想的全部。

所以,30歲左右的「職場老人」,一旦陷入原地踏步的姿態不去前進,三五年內,一定會被更優秀的年輕人踩死在沙灘上。

前一陣有聽到資深HR圈人士的聊天。

「現在的企業招聘,中層管理者要年輕化,中層瞄準86-91,團隊主管最好是87、88的,30以上的就算願意拿低薪也不要。」

公司只會清理低績效員工,騰出資源、錢、空間給更高績效的員工。這和年齡無關,只和人才的性價比有關。

看他們的聊天記錄,也許你會為他們勢利感到氣憤,但這就是赤裸裸的事實。

一類人已經身居高位,一己之力扛起公司的半壁江山。另一類工作多年仍碌碌無為,在鬱郁不得志中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

導致兩類人差別巨大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個階段,大學畢業后的三年。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積累和探索。

有些人22歲已經積累了一定職業能力,而有些人25歲了還是職場小白,經常犯各種低級錯誤。

第二個階段,進入職場后的三到五年,這一階段需要把個人的執行能力升級到團隊管理、合作能力上。

有些人25歲已經學會如何和他人協同合作,而有些人28歲只會單打獨鬥。

第三個階段,大家都有了近10年左右的經驗積累,這時候個人價值顯現,就需要通過鏈接來實現價值收穫。

有些人28歲已經蓄勢完畢進入發展成就期,不斷用資源變現,而有人的30歲還在得過且過,盤算著每天工作怎麼偷懶。

第四個階段四十不惑,那些步步領先的人已經在某些領域站住了陣腳,成為專家或管理者。

一些人隨著資源的豐富,開始轉而追求自己的愛好。而一些隨波逐流的人,還依然堅守基層,最終把自己熬成了「螺絲釘」。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看到同齡人比自己工資高,還有各種光環,於是心生不忿,想方設法換工作。

但職場從來不是短跑比賽,拿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靠跳槽來換取更高的薪資和職位,這是在盲目地透支自己的職場積累,用短期利益來損害長期發展。

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們普遍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意識

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跑的比馬車還慢,第一輛飛機跑得比汽車還慢。重要的不是死守原地,而是要布局未來。

懂規劃有遠見的人,會提前5年、10年加強自己的技能、人脈、視野,提早開始建立自己的職場壁壘,防禦牆。

所謂的規劃,不是單純說1年做專員、3年做主管、5年做經理,而是要你清楚自己的職業興趣是什麼,職業能力是什麼水平,性格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目前最看重的什麼。

職場質變的核心並不在於「更快更強」,而在於「人無我有」,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如何做到呢?首先從建立更加正確的自我認知開始!

我們在過往的教育中,多數人受到的都是填鴨式教育,讓你被動吸收,而不是讓你主動探索。

心智的啟迪更多來源於家庭。多數人活了大半輩子,依然對自己的了解停留在別人的評價中,從未對自己的性格、喜好、價值觀進行過系統梳理,更談不上發揮天賦了。

生活里我們未嘗沒見過一些名牌大學、成績優秀、能力突出的人,在步入社會後逐漸平庸起來,最終被時間磨平了自信。當我們不了解自己,通常會僅憑別人對我們的標籤來定義自己。

職業規劃中第一步,就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從各個方面用各種方法,包括測試,溝通,詢問等等,去做向內探索。

這些,不僅決定的你未來的工資收入,更決定著你的將來能站在那裡。

如果你已經有幾年甚至幾十年工作經驗,曾走過不少彎路,對自己當下的狀態不滿但不願得過且過,還仍然保持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那麼職業規劃可能是你重整旗鼓的最佳機會。

寫在後面:

你會有哪些準備和調整?

只要職場的比賽還未結束,最終的贏家還未確定,那麼人人都有機會。2017年已接近尾聲,面對2018年新一輪的競爭大潮,你會有哪些準備和調整呢?

我是白小白,專註職場女性幸福,歡迎關注評論轉發。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