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飲食習慣最健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飲食習慣可謂千差萬別。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改進,從而對健康長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不良飲食習慣卻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極大危害,尤其是一些「現代文明病」,與不良飲食習慣有著密切關係。

飲食有節有度

《黃帝內經·素問》中將「飲食有節」列為養生五法之一。

科學家用大鼠進行限食研究,證明通過限食可延緩大鼠的衰老過程。「麥卡效應」就是指通過對大鼠生長期限制熱量攝入,其壽命可得到顯著延長。

科學研究證實,限食可使機體免疫力保持旺盛,從而延緩免疫系統的衰退過程,使免疫機能增強;還可影響內分泌系統,改善機體代謝功能;使體溫降低,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醫學家還發現,人們在飲食上最容易犯的錯誤在於進食過多,造成攝取的營養和熱量過剩,從而導致組織器官的老化。

Advertisements

我國古人也曾指出:「善養生者,食勿令飽,飲勿令過。」因此,七八分飽、進食適中是合理飲食的一條重要原則。

三餐合理安排

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保證營養,保持平衡。提倡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應糾正「早餐減免,午餐湊合,晚餐豐盛」這種不科學、不合理的飲食習慣。

不要經常在外就餐,儘可能與家人共同進餐。零食作為一日三餐之外的營養補充,可以合理選用,但來自零食的能量應計入全天能量攝入之中。

每天進餐的次數與間隔時間應根據消化系統的功能和食物從胃內排空的時間來確定。

食物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不同,排空的速度也不同。一般來講,稀的、流體食物比稠的、固體食物排空快;小塊的食物比大塊食物排空快。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內停留的時間較短,而含蛋白質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較長,混合食物的胃排空時間一般為4~5小時。因此,應以一日三餐,兩餐間隔4~6小時為宜。

Advertisements

從日常生活習慣和消化系統的生理特點來考慮,一日三餐的時間應相對規律。一股情況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在11:30~13:30,晚餐在18:00~20:00之間進行為宜。

早餐所用時間應15~20分鐘,午、晚餐以30分鐘左右為宜,時間不宜過短,也不宜太長。進餐時間過短,不利於消化液的分泌及消化液和食物的充分混合,影響食物的消化,並會帶來胃腸不適。進餐時間太長,會讓人不斷地攝取食物,引起食物攝取過量。

堅持科學進餐

要堅持科學的進餐方法,進餐時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和食慾,餐前不應進行劇烈運動和大量飲水;進餐時要細嚼慢咽,防止狼吞虎咽;不要邊看書邊進餐、邊走路邊進餐、邊做事邊進餐、邊運動邊進餐,並注意飯後「十不宜」。即飯後不宜立即飲茶、不宜立即吃水果、不宜立即吸煙、不宜立即散步、不宜立即松腰帶、不宜立即洗澡、不宜立即乘車、不宜立即睡覺、不宜立即運動、不宜立即加班。

堅持實行分餐

在家庭中實行分餐,並不一定非要一人一份,可採取「公勺母筷」制,飯菜羹湯隨用隨取,分而食之,而只固定自己的碗筷,自用自洗,分開存放。這種分餐方法既便於接受和實行,又可防止某些傳染病在家庭中傳播,還可以減少浪費,有利於限制過量進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