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度教育與過度學習

不要過度教育與過度學習

文|王小峰(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家庭教育指導師;心教育理論創始人、踐行者、傳播者;新浪知名微博「王小峰—心教育創始人」博主)

我建議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儘管它是一個暫時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及獨立思考的習慣,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同樣寶貴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好壞,也不要以此為榮辱。

特別是現行教育體制下的學校,為了爭取達到好的教學業績,為了讓孩子們更多地考上好的大學,學校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視學習,緊張得讓孩子們氣都喘不過來,很多學校沒有課間休息,甚至很多孩子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據我調查中小學生有很多孩子因此得了便秘的疾病,體育課經常被主課佔用,城市裡幾乎所有的中小學生眼睛近視。學校的所有工作基本上是學生做卷子老師批卷子,時間被作業佔得滿滿的,學生沒有時間閱讀,更沒時間思考與幻想。許多同學出於父母的期望和老師的壓力,睡眠嚴重不足,孩子們未老先衰,看不見孩子們快樂的表情,他們都眼睛發紅地在準備沒完沒了的考試,這就是當下中國的教育現狀。

Advertisements

可以看出,這樣緊張的學習會給身心帶來傷害。在一個模範公立學校,總有一些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是常見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感覺頭痛,有的幾個月來都是如此,還有一部分人是整個垮了,不得不輟學。

平衡法則是亘古不變的宇宙法則,大自然是一個嚴格的會計師,如果在一方面你所要的比他準備的多得多,他就只能在別的地方減掉一些來補充。如果你照他所準備的進行,分量恰當、種類適合,你最後會得到大致平衡的發展。可是如果你一定要不斷在某方面透支,一而再,再而三,他就會作出反抗,連應該給你的也拿回去了。

永遠不要忘記,身體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心智發展是不需要精力的。一個人運動過度就一定會使思維能力下降,終身從事肌肉勞動的農民心智活動就少一些;一個人長時間的思維,特別是機械記憶,身體機能也必然下降,它反過來所產生的後果一定是記憶力下降、情緒低落、多愁善感。

Advertisements

這就是上帝賜給每一個生命的心智和身體機能的統一體。人在渴望、懼怕、憤怒、歡樂時心臟會跳得更快,需要身體供給的能量會更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怎能使一個發育中的身體欣欣向榮呢?物質和精神的統一在人體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是被公認的教育目的。然而,長此以往,如此「過度的教育」,只是無休止地在扼殺人性,戕害著孩子們的身心靈健康。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多麼形象而生動地描述了中國的高考制度,每個孩子都在努力通過那座獨木橋。許多可愛的孩子,在他們渡過了美好的童年、少年之後,又必須通過一座擁擠的高考大橋,才能到達人生的彼岸。有的人過去了,有的永遠停留在橋的另一邊,開始另一種生活。

面對如此殘酷的教育現狀與惡劣的教育環境,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我們無法撼動政府,我們只有改變自己。我在此大聲呼籲:我們做為孩子的家長,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再也不要雪上加霜。但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者與家長注意的是,我不能逃避現實但是絕對不能沉淪其中。

俞敏洪老師說過,我們沒法改變教育體制,我們只能改變我們的家庭教育。我認為,家庭教育是當下破解一切教育難題的最好的途徑,也是保護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可喜的的是很多教育者與家長已經覺悟,並懷著滿腔的熱情投身家庭教育的學習與實踐當中,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湧現出大量的家庭教育實踐賺家,一定會在中國社會與教育發展的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他們的智慧才智,給中國教育事業輸入新鮮血液。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很多教師及家長沒有清醒的認識,從而成了教育體制的幫凶。孩子的成長是自有規律並遵循自然法則的。儒家經典《中庸》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道」 道出了教育的精義,教育一定不能反人性而行,我們要理解其深刻的意蘊,並時刻謹記。

孩子渡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後,必然會走進學校,進行系統的各種課程的學習,學校又總是與考試密不可分,考試就會有優劣,有勝負。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為了表明本地區的教育是如何先進,總會給每個學校的校長施加壓力,校長便將教育任務分配給每一位教師,每一位教師便想方設法讓孩子們考出好成績來。

這就註定孩子在走進他們認為快樂無比的課堂時,就面臨了競爭,隨之而來是評判,是勝利的榮譽和失敗的恥辱。一些孩子受到鼓勵,可能會越來越好;另一些孩子受到挫折,可能會越來越差。

我認為用分數來對學生一段時間的學習進行考評,僅僅是方法之一,而且這種方法後來被許多心理學家、教育界有頭腦的人認為並不完善。我自己也認為,在小學階段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優劣並不科學。一是因為許多考試的題目是非常機械的,二是在這種年齡階段的孩子,低分數很容易給孩子一種差和無能的暗示,特別是由於它來自所有孩子都帶來敬畏之感的老師們時,這種暗示會導致孩子出現挫折感。許多父母由於不明白這些分數的真正含義,同樣也採取憤怒的態度,這又加重了孩子的挫敗感。

也許有人會說,分數可以激勵那些好學的人,警醒那些不好學的人。可我不能不說,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孩子在這個階段,其他如道德、品質等可以用榮譽來刺激,惟獨求知和學習是不應該如此的。一個受這種刺激而學習的孩子,很容易導向他失去學習和求知本身的樂趣,他很少去發現知識,相反他會不斷地去滿足標準答案。他看起來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但失去的比這多得多。而那些得到低分的人,警醒只能增加不快樂的心情,有的甚至從此一蹶不振,從此而終身厭學。

事實上,我們看到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許多在小學階段一度被老師和父母讚賞、鼓勵(主要原因是因為考試分數高)的孩子,最後無論是在更高一級學校,還是在社會,並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反而被由此而來的壓力和挫折感所折磨。相反,部分不那麼被重視(也主要是因為成績)的孩子,則成為了無論在品質還是在社會成就上都受人尊敬的人。

因此,我建議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儘管它是一個暫時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同樣寶貴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好壞,也不要以此為榮。要告訴孩子,分數就像是對一個遊戲的測驗,如果你想得高分,很簡單,只要熟悉遊戲規則就行了。

面對教育體制,我們既不能消極對抗也不能逆來順受。做好家庭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行為習慣及學習能力,智力教育絕對不是純粹為了獲得知識,而是為了啟發孩子的生命動力及能力,「過度教育」不但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智力,而且很可能扼殺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主張「過度學習」不是主張不學習,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要生活得更好,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就一定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並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