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那部電視劇《我是王土地》中王土地的歷史原型是誰嗎?

文:許志平

王同春開的渠沒有一條淤積的,所有的人工渠都是引了黃河水流向北邊的烏拉河,然後歸流到下游黃河段,整齊的支渠灌溉了后套廣袤的平原,水稻、旱稻、小麥大面積種植。這在那個沒有任何靠譜的測量儀器的年代,光靠一個沒文化的大老粗的經驗能做到,已經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手裡有了大量糧食,王同春可沒像奸商一樣發國難財,光緒年間肆虐晉陝的飢荒,王同春先後四次大規模的捐糧賑災,救了無數饑民的姓名。他還利用災民的力量開渠,讓他們有事可干,有糧可收,有錢可賺。據說有年西北大旱,王同春一家收容了五萬多災民。這種救災方式,已經超過了昏聵的清朝地方政府的所作所為。

王同春勢力的增加,也有個很大的隱患。投奔他的人良莠不齊,啥人都有,而他為了維持自己的強勢地位,也不得不用一些打手和窮凶極惡的流氓。但是在王同春衰敗之前,他的手下還是能約束住的。等到後來王同春失勢,病故之後,這幫手下失去約束,一部分人逐漸變成橫行內蒙中西部和晉北的土匪,沒少禍害老百姓。還有的後來跟了王同春的三兒子王英,這個王英靠著王同春建立起來的威信,招兵買馬,那個年代有槍有人就說了算。日本人打過來又投靠小日本,做了偽軍,當了偽綏西自治聯軍司令。解放后被鎮壓。王同春還有個女兒,外號「二老財」,也是投靠了日本人,下場跟王英一樣。

Advertisements

王同春的失勢,跟當時的大環境有關,清政府內憂外患,不僅兵源補充困難,稅收糧食都缺。塞外良田的開墾,讓禁邊、蒙漢分治的政策成了有名無實的一紙空文。所以清政府提出「移民實邊」,乾脆好好經營河套這塊地方,肯定錢糧不少。那已經成為一方霸主的王同春就成了墾務大臣貽谷非要扳倒的典型了,你王同春在這兒占這麼多水渠和良田,又有家丁私人武裝,無數長工短工,這還了得。再厲害的豪強地主也是民,鬥不過代表老佛爺的這些官,再說他手裡犯事的由頭怕是也少不了。不久王同春就被迫交出了大部分灌渠和土地,政府象徵性的賠了他一萬多大洋。

王同春勢力大受打擊,不再像以前那麼風光。但是他還是比較熱心的一個人,外蒙喇嘛找他開渠,他就帶人去勘測指導。辛亥革命以後,政府要治理淮河找他,他也不顧年老體衰車馬勞頓的去考察淮河提出指導意見。雖然有些事情沒辦成,那也不能賴王同春,時局亂如麻,他能怎麼辦?看完淮河沒過多久,王同春就病逝了。

Advertisements

現代以五原、臨河、安北(現在的烏拉特前旗)為核心的后套地區,可以說是王同春開闢出來的,沒有王同春,后套也許只是個半農半牧、河道淤積的窮地方。中國歷史上能與后套灌渠相提並論,既解決水患又開闢平原灌溉區的水利工程,大概只有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和成都平原。而李冰是個官員,他能動用的人力物力,是有國家做後盾的。王同春卻只靠自己的力量,乾渠寬三丈、深三丈,聯通黃河和烏拉河,加上縱橫交錯長達幾千公里的支渠和小渠,這個工程量已經非常驚人了。

王同春死後,官辦的墾區成了官員們的提款機,維護渠道的活沒人願干,逐漸荒廢下去。得了王同春好處的后套人沒有忘記他,五原有他的祠堂。在後套,王同春還有個高規格的待遇,被稱作「河神」。這待遇和李冰父子差不多,都是凡人享神格。這個外號「瞎進財」的王同春,還有個字,叫「浚川」,估計是成名后找文化人起的吧,跟「進財」發音接近,顯得有文化,而且正好濃縮了他開發后套、疏浚河川的事業。

前幾年有一部連續劇《我叫王土地》,劇中王土地的原型就是王同春。

許志平為小編同鄉,喜其文字,特邀小許撰稿,各位看客若轉載,敬請署名!謝謝合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