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源自《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吃粗糧,喝生水,彎著胳膊作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不正當的財富和官位,對我,就像浮遊在天上的雲彩一般。這句話雖然古老,卻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查閱有關詞典可知,「義」字的解釋是「合乎正義及合乎道理的行為和事情」,「正義」的解釋是「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樣看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要求我們去做公正合理的、有利於人民的事,也就是「行義」,在「行義」的過程中得到的「富且貴」才是「義之財」,才是我們應得的,反之,就是「不義之財」,「於我如浮雲」,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根本不屬於我們,也是靠不住的,猶如浮雲一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卻要拿來歸自己,那是一種什麼行為呢?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都真正做到了將「不義而富且貴」視作「浮雲」,真正做到了不動手而且不動心呢?那些「富且貴」的人當中,又有多大的比例是真正靠「義」、完全靠「義」而取得的呢?我們沒有辦法統計,卻能感受到大街小巷網上網下的小偷和騙子日漸增多和猖獗了。不知道究竟因為什麼,難道他們真的是一無所有日子過不下去了嗎?還是看到那些「不義而富且貴」者而眼紅、而效仿呢?

Advertisements

有一句話耳熟能詳又振聾發聵,那就是「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還有一句話叫做「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其實,從身心健康的角度看,哪裡有什麼「不報」和「時候未到」,只要一伸手,報應馬上就開始起作用了,甚至想伸手還沒來得及伸出去的時候,它就提前開始報應了。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不義」的行為就會讓他或多或少患上一些身心疾病,影響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質量,甚至損耗生命,這是科學研究已經證明的結論。如此看來,「不義而富且貴」並不是一件合算的事,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得到的只是一堆身外之物,而失去的卻是健康、名譽、尊嚴、生命的美好和幸福。正如《聖經·馬太福音》所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Advertisements

可惜的是,現實當中仍然有一些人對「不義而富且貴」趨之若鶩,或者是來者不拒。否則的話,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見利忘義和違法亂紀,那麼多的貪污盜竊和索賄行賄呢?他們寧願冒著喪失身心健康、人格尊嚴甚至是損毀生命的危險,也要去謀取那個「不義而富且貴」,去攫獲那片稍縱即逝、輕如蟬翼的「浮雲」,那是一種怎樣的短視和愚蠢呢?

而聰明智慧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冷靜清醒,從來不會利令智昏,而是真正視「不義而富且貴」為「浮雲」。古今中外很多志士仁人都是如此。

我國古代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是一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智者。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曾經在官府做過官,因為看不慣官府的政治腐敗,自動放棄官職,歸隱田園。他在詩中寫道:「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就是說,不要因為出身貧寒就覺得自己地位低下,抬不起頭來,也不要為了追求富貴而忙於算計,去溜須拍馬。世界名著《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的作者、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道:「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華,而不在於他的衣飾」。德國大作家、大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麼都失去了。」歌德是在提醒我們:財富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名譽和勇氣,千萬不要因為財富而失去聲譽、信譽和高尚品德,不要因為財富失去自我反省、自我悔改、自我完善的勇氣,如果失去了反省、悔改和完善的勇氣,終有一天會失去一切。

《論語》教誨我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聖經》告誡我們「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這兩句話穿越時空不謀而合,值得我們深思和警醒。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