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是治感冒,肝病,胸脅脹悶的好方,關鍵要抓住它本質!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70)

特別說明,文中中藥須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經考古人員考證,漢代中藥半斤為120克,一兩為15.625克,我們實際運用時,可根據患者病情緩急輕重,按一兩=3~16克進行換算。

用途最廣的方子之一

在中醫經方中,用途最廣泛的方子,一個是桂枝湯,另一個並駕齊驅的方子,或許就是小柴胡湯了。

《傷寒雜病論》中用了整整二十二段文字來闡述這個方子,在這本惜字如金的書中,是不多見的,很多經典方子,僅僅只有寥寥幾段字來論述。

它的用途很廣:

可用於各種以「寒熱往來」為特點的熱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腸傷寒;

可用於各種以「胸脅苦滿」為特點的胸脅疾患,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黃疸,支氣管炎,肺炎,氣腫;

亦可用於各種神經性疾患,例如心臟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癲癇,失眠;

我整理了一下《傷寒雜病論》對小柴胡湯的描述,涉及到的癥候之多,令人瞠目結舌——胸脅苦滿,往來寒熱,胸中煩,心下悸,心煩,默默不欲飲食,腹中痛,往來寒熱,四肢苦煩熱,經水適斷,頭痛等等——簡直讓人目不暇接。

一個方子作用越多,就越難掌握,很容易把它用成萬金油,所以必須以簡馭繁,掌握它的實質。

小柴胡湯的實質

從中醫的宏觀角度而論,當外邪犯表時,人體會進入戰時動員狀態,氣血的生成為平日的數倍。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也由胃所輸出,然後加速供應給肺、心、腎等各臟器,最終投放到戰場:正邪交爭之處。

若是皮膚腠理結實的人,正邪交爭於皮部,皮外乃外邪,皮內滿滿當當是同仇敵愾的胃氣,胃氣過剩后便產生了鬱熱,這鬱熱來得快,往往會是高熱——這時所以身體結實的人,如果感冒,就容易出現高熱,用麻黃湯類方后,也會好得快。

若是皮膚細嫩,腠理疏鬆者呢,病邪便會直中肌部,正邪交爭於肌,胃氣在此彙集,然後擴散,這時也會發熱,但因為皮膚腠理是張開的,熱象往往不重,但是由於邪已入表,所以,病情會綿長得多,此時當以桂枝湯類方,調和營衛,解肌發表。

現在我們發現了,正邪相爭,導致胃氣聚集,是超出正常值的「熱」產生的原因。

現在我們開始思想實驗了。

假設有什麼東西,在表裡之間像門一樣擋住了氣血運行的通道,導致胃氣向上不能輸注入到心、肺,向外不能輸出到肌表——假如這扇門搖擺不定,忽開忽關,患者就會「寒熱往來」;假如這扇門閉得緊緊的,胃氣就會聚集在那,患者就會「胸脅苦悶」。

你可以將它叫做「膈」,位置大概在胸腔、腹腔之間

我們假設有這麼一扇門,導致了表裡之間氣血的出入不利。在現代解剖學中,有一個「膈」的概念,它是一層向上隆凸的薄肌,位於胸腔與腹竅之間。我們不能把這扇門與「膈」完全雷同,但可以想象這扇門就在那兒。

它是氣血升、降、出、入的必經之道。

現在由於各種原因,或是外邪進入半表半里,或是患者自身的機體出現了問題,總之這個位置氣血的升降出入出現了阻塞,於是患者一系列癥狀就出來了。

或者是氣血受阻於此,患者自覺「胸脅苦滿」,「脅下痛」,醫師觸診發現「季肋下有抵抗感」、「脅下硬」;或是氣血時暢,時阻,導致患者「寒熱往來」;或是氣機升降不利導致的「心煩喜嘔」;或者留滯於手足的胃熱,因為迴流受阻,所致的「四肢苦煩熱」——總之病機的關鍵就在於,「膈」這個部位的氣血升降出入不利。

其實傷寒論已經對小柴胡湯證的病位,描述得很清楚了: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

——傷寒論 第九十七條

所以,「胸脅苦滿」是柴胡諸證中最關鍵之處。

理清葯明

明白了小柴胡湯證的病機,小柴胡湯的用藥就清楚了。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蔘三兩 半夏半斤洗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芩可以清除「膈」這個部位的「邪熱」;人蔘補氣健脾,生薑鼓舞胃氣,大棗補益氣津,這三味葯在這兒起到的是增強「正氣」,守護胃氣,避免外邪進一步傳入的作用;半夏止嘔,協同生薑去胃中停飲;

柴胡開膈,導氣外出,和黃芩一起清除膈熱。

這個方子起到的是,扶正祛邪,促使氣機恢復通暢的作用,體現了「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道理。

後面將繼續探討小柴胡湯。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 一個堅持手工、慢速、思考中醫的地方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