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輻射真的能致癌?

輻射「頭條:手機輻射致癌!少玩手機,遠離輻射!」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類似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雖不知真假,也不免人心惶惶。可隨著科技進步,手機儼然成為低頭族的「第二條命」,因此在得到百分之一萬的定論之前,哪怕它可能真會要了我的命,也不能阻止我們低著頭過馬路!

要說遠離輻射,我們首先得知道輻射是什麼——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以上,都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物體通過輻射所放出的能量,稱為輻射能,簡稱輻射。

但是,輻射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大到太陽,小到手機,可以說想要完全遠離輻射的可能性為零。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對輻射加以區分——既然輻射無處不在,那我們還能安然無恙,一是人類福大命大,沒那麼脆弱,二來輻射本身有多種類型,大部分輻射也沒有那麼可怕。就像太陽將光能傳遞到地球,火焰將熱能傳向周圍一樣,輻射能被物體吸收時發生熱的效應,物體吸收的輻射能不同,所產生的溫度也不同。因此,輻射其實只是一種能量向外傳播的現象。

Advertisements

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像原子彈、日本核泄漏、切爾諾貝利產生的輻射,就叫做電離輻射,一般稱為射線,比如:阿爾法射線、貝塔射線、X光-倫琴射線等,也就是人們平時談之色變的真兇。它會破壞生物體的細胞結構,是誘發癌症的原因之一。

相對於令人恐慌的電離輻射,日常生活中的電風扇、手機、電磁爐等電器,以及通信基站所產生的的電磁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的範圍。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電磁輻射對生物體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熱效應,人體70%以上的水分子,受到電磁輻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機體升溫,從而影響體內器官周圍的溫度。

第二是非熱效應,電磁輻射會打亂和干擾人體器官和組織中存在的微弱電磁場,如被X射線過多照射后,雖然身體不會發熱但會影響身體健康。

Advertisements

第三是累計效應,即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久而久之產生的累積性的影響。

不過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少量電磁輻射能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只要我們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使用電器物品適當的方法以及一個正常的心態,便大可不必擔心電磁輻射的問題。且這些輻射的效果實在微乎其微,我們可以通過下表來做一個了解:

可以看出,我們就算睡在別人旁邊,或是晒晒太陽,也都會受到輻射,至少現在還未聽說過這樣的輻射能夠致病,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談輻射色變。至於文章開頭提到的為了遠離輻射而不玩手機,其實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探索手機輻射是否致癌。研究納入13個國家的萬餘名受試者,其中包括2765例腦膠質瘤、2425例腦膜瘤、1121例聽神經瘤、109例腮腺惡性腫瘤和7658例正常對照者。

最後的研究結論是:使用手機並未增加罹患上述腫瘤的風險。生活中常見的產生非電離輻射的包括微波爐、無線WiFi、手機、雷達、電視、電腦等。非電離輻射不會殺傷細胞或破壞DNA,而是產生熱效應,這和曬太陽導致體溫升高是同樣的原理。

既然手機本身的輻射微乎其微,那我們不妨追根溯源——手機信號來源於通信基站,若沒有基站,我們的手機只能是一塊防身板兒磚。隨著通訊發達,基站也越來越多,於是有人會在擔心完手機輻射后開始擔心基站輻射。其實,基站的輻射也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小——

如今的通信基站建設經歷了如下過程:

第一代

模擬移動通信系統

採用大區制基站建設,基站覆蓋幾十千米的範圍,發射功率大,因此輻射也很大。

第二代(2G)

數字移動通信系統

採用蜂窩小區制基站建設,基站覆蓋範圍幾千米,輻射相對較小。

第三代(3G)

(4G)移動通信系統

沿用蜂窩小區制基站建設,但採用了更多的新技術,一個基站覆蓋只有幾百米,發射功率較小,這樣輻射也就更小。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如果這種距離性的表述不夠直觀,那麼我們可以從數據上了解通訊基站的輻射到底有在什麼程度:城區基站的輻射功率一般是30-300W,依據人體受到的輻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300W的輻射功率在10m距離上的輻射功率面密度只有0.2387W/m2。物理學家早已算出地球上太陽光的輻射功率面密度大約是1000W/m2,太陽光輻射是基站輻射的上千倍,因此基站上的電磁輻射遠小於太陽光。既然太陽光在一般情況下對我們沒有致命性的影響,那麼基站的電磁輻射就更不用擔心啦!

園園說:不知看到這裡,青檸們是否已經安心地在與爪機玩耍了?園園要鄭重提醒大家,手機輻射雖小,長期低頭和用眼卻會引發其他疾病,大家可不要因小失大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