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別動不動就緊張,我說真的

文丨達芙妮

-

01

身體僵硬,容易焦慮,無法放鬆

你可能陷入了一種瀰漫性的緊張狀態

不知道你是不是個容易緊張的人?

容易緊張可能會被我們意識到,有可能並不會被我們意識到。

意識到的時候可能出現在這些時候:

見陌生人

剛入職

考試

在公共場合

當眾發言

有壓力失眠的時候

工作沒完成的時候

…….

在這些時刻,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很緊張,因為往往此時緊張有明顯的反應:心跳加速,或者出汗,臉紅,顫抖,聲音變小,沒有底氣等等。

但還有一些時刻,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緊張,但卻身體緊繃,總是處於一種焦慮狀態。

這些時刻常常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或者獨處里。

這樣的緊張像一種瀰漫性的背景,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基調。

或許有時我們也會說:

某某,她就是一個容易想的多,不放鬆的人。

Advertisements

某某,她就是一個焦慮型的人。

某某,她就是比較多愁善感,一有點事就睡不好覺。

其實,比起那些顯著的緊張,這種瀰漫性的作為日常生活基調的緊張,對人的傷害可能會更大。

因為它引不起人的重視,更多被當成一種性格特徵忽略掉,或者當事人根本意識不到他自己是個容易緊張的人,除非有專家提醒他:你的肌肉很僵硬,你其實一直不放鬆。

所以,這種被忽視的隱性緊張,難被發現和糾正,但卻讓我們戰戰兢兢,無法放鬆地施展自己,享受生活的快樂。

02

為什麼我們總是很緊張?

緊張有一小部分原因是跟人先天的氣質類型有關,也就是跟天生的神經類型有關。

比如抑鬱氣質類型的人,神經類型為弱型、不平衡型,所以當有刺激過來時,這樣的人神經的調節能力偏弱,抗刺激的能力也弱。

Advertisements

為了避免刺激對自己造成過強的衝擊力,這種人會發展出對應地保護自己的方式,容易敏感,草木皆兵,所以會更加容易緊張。

但除了先天的差異外,更多的緊張可能是後天造成的。

我們來看看,緊張的人都經歷過怎樣的早年生長環境?

1)互相攻擊的家庭氛圍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一種不幸的家庭就是互相攻擊型的家庭。

在這樣的家庭里,家庭成員養成了一種互相找對方的缺點、互相找對方的茬,以獲取自身存在力量的奇葩相處方式。

首先可能是夫妻間的相互貶低與找缺點,相互攻擊,互相不滿,彼此做彼此的差評師,從來不誇獎對方。

後來有了孩子,這種模式蔓延到和孩子的相處里。

也有可能,在這種家庭里,夫妻間不存在相互貶低,但孩子是被貶低攻擊的對象。言語的暴力像劍一樣四處亂射,讓人時刻心驚膽戰。

更重要的是,日復一日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人很難放鬆,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就觸碰到了某個地雷,或者從哪裡爆炸了一個炮仗,所以得時刻處於警覺狀態。

有很多的小孩從小可能就處於神經衰弱、頭痛緊張的狀態,去找醫生看,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建議有這種癥狀的小孩的家長觀察一下你們給小孩構建的環境,是不是一個放鬆的環境,孩子能夠自由自在的釋放天性嗎?

很有可能小孩的緊張頭痛,只是你們構建的過於緊張壓抑的家庭環境的自然產物。

2)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的父母

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的父母本身無法給孩子提供穩定的、清晰的、可以掌控的信息源。

他們自己喜怒無常,情緒像過山車,甚至有的父母經常暴躁發怒,這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容易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環境里長大,必須時刻放哨,這是生物自動的本能。

所以這樣長大的孩子總是提心弔膽,時刻保持警覺,自然容易緊張。

3) 要求超級多,規條比人重要的家庭

有的家庭佷奇怪,家裡規矩超級多。

父母也不知道是為了追求有教養還是什麼,總而言之,家裡堆滿了大大小小超級多的規條。

大到考試成績,小到在沙發上坐著的姿勢,如何喊人,應該穿什麼鞋子,什麼衣服,為什麼把瓜子皮弄到了床上……..

但是對這樣的父母了解多了,你會發現,這些父母本身就充滿了強烈攻擊性,規條不過是他們釋放攻擊性的一個借口。

這些父母通常有著嚴厲的超我,他們嚴肅、可怕,像警察一樣一絲不苟地活在家庭的上方。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是壓抑的,沒法放鬆的。

人得時刻為規條活著,而不是自由輕鬆的活著。

這樣的人長大了一般也容易有張嚴肅的臉。

嚴肅的人其實也是很不放鬆的。

因為要時刻保持正襟危坐,不然他們體內的教條就會攻擊他們。

4)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缺乏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早年有過分離創傷、可能是遭遇過霸陵、可能是父母離異、也可能是父母感情不合。

沒有安全感的人,通常很難放鬆。

我曾經見過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每天睡幾小時的覺,抽很多的煙。

可想而知,這樣的日子,生活質量堪憂,其實是佷緊繃的狀態。

但是當事人意識不到這不太正常。

5)自我評價過低的人

自我評價過低的人的緊張是比較顯性的,因為這通常跟自卑等因素有關,總會覺得自己差,怕別人發現自己差,因此戰戰兢兢,不敢放鬆。

以上重點說的幾種類型都是容易引起隱形緊張的成長環境,也就是說緊張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並且被當事人認為是一種正常狀態。

03

「活得並不輕鬆」

緊張的人的內心是怎樣的?

有一個方法,可以很好地幫我們檢查自己是否存在隱形緊張:

在自己大部分的獨處時間裡,你能放鬆下來,還是總是處在一種不放鬆的狀態?

你允許自己悠閑放鬆嗎?

還是總是焦慮和自我攻擊?

有很多人的回答恐怕是:並不輕鬆。

我們來看看緊張的人尤其是隱形緊張的人,他們的內心是怎樣的。

1)自我攻擊比較多。

這來源於嚴苛的父母和規條太多的家庭遺留下的攻擊性。

這樣的人自我要求會非常高,內化的警察時刻在監督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一有不達標標準,馬上實施懲罰,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對我要求很苛刻。

一個對自我要求很苛刻的人內心就像住著一個戰場,時刻在交戰。

如果我們的內心是一個家的話,這樣的人沒法給自己營造一個舒適的內心氛圍,他會把內心的家搞成審判場,斷頭台,虐待場,時刻揮舞著大刀、鐵鎚和小皮鞭。

2) 對外界不信任感很重

緊張的人很難真心依賴別人,他們往往把自己縮起來或者佷強勢,本質上都是無法跟世界構建和諧放鬆的關係。

他們對人際關係的理解可能是強與弱的關係,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不是相互依賴的關係。

另外不信任還表現在對外界態度的負面推測。

比如一些人在新場合或者見陌生人時總是容易緊張,是因為他們最先對人的基本假設都是不夠友好的,默認為可能別人都是不喜歡他們的。

這些一閃而過的假設往往來源於早年經歷,卻時刻在左右著我們的行為。

嚴重不信任別人的人會對人群充滿恐懼或敵意,活在一個閉塞的套子里,封閉自己。

他們對內壓抑自己的需求造成緊張高壓,其實像一個密閉的瓶子,充滿爆炸的危險。

3)容易焦慮

有的人總是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沒法讓自己靜下來,他們心浮氣躁,坐立不安,總覺得自己的狀態不夠良好,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事一樣。

這樣的人很明顯也是處於迷茫性的緊張狀態。

焦慮狀態的人本身的節奏是被破壞了的。每個人天生的那種可以跟人和物建立深度鏈接的能力,他們是沒有的。

他們只能跟事物和人建立比較淺的關係,通常這樣的人做事都比較「功利」。也就是把自己工具化,比如:

一個人整天在學習,但其實她根本不愛學習。

一個人整天在相親,但其實她根本找的不是愛,而僅僅是一個適合結婚的人。

一個人整天在加班,但是他並沒有自己的興趣和事業,上班只是為了掙錢。

這些人為著一個個的「社會目標」在忙碌,唯獨沒有他們自己。

他們缺乏跟人和物的深度鏈接,所以經常惶惶不安。

其實社會是佷容易浪費人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和社會缺乏足夠的認識,把自己完全貢獻給了社會的話,也就是完全把自己功利化,工具化。

現在很多人陷入焦慮、抑鬱的邊緣,就在於過度的把自己市場化了,按照市場的價格一次次地售賣。

他們過於低估了自己的潛力,也過於相信了社會給他們打的價格。

每個人都是無價的,只有充分尊重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去愛真正愛的人,一個人才能跟這個世界建立深度鏈接,從而踏實地站在大地上,而不用每天過的過於緊張。

有時候,緊張是因為你太浮躁了,浮躁是因為你太功利了。

4)太過於控制自己

很多人按照應該法則活著,所謂的應該就是早年內化的外界的規條。

比如每天應該完成多少任務,每天應該寫幾篇文章。

不應該貪玩,不應該浪費時間,不應該怎麼怎麼著。

這些人管束自己就像管束一個勞工,自然容易緊張。

遺憾的是這些人經常拖延。

我懷疑拖延是現代人發明的一個概念,也就說有控制,才有拖延。

如果一切本來就是順其自然的話,哪來的拖延。

遺憾的是,我們完不成任務的時候,又開始攻擊自己,並且還給自己弄個病:拖延症。

控制、拖延狀態的人肯定緊張。

04

生活不是戰場,而是一段時光

如何緩解並走出緊張?

1)停止自我攻擊,學會享受生活

很多人對生活有苦大仇深的認識,認為人要取得成績、活的幸福必須要自己虐待自己,比如要勤奮、頭懸樑,錐刺股,不睡覺看書,不吃的苦中苦,不能做人上人。

所以很多人是不敢讓自己輕鬆快樂起來的,這跟文化因素有光,畢竟文化典故里就有很多這樣自虐上進的模範示例故事。

很多家長也信奉苦大仇深的家庭教育,把一切吃苦都渲染的像美德一樣。

苦大仇深教育得太多,我們的靈魂會對輕鬆快樂持懷疑態度,好像這是不應該的一樣。

是的,我們太不敢讓自己放鬆了,太不敢讓自己輕鬆快樂了。

如果讓自己輕鬆快樂一次,除非取得了什麼成績,不然必須用加倍的十倍的攻擊來彌補過來。

在這裡,我想說,停止自我攻擊吧。

只有讓自己輕鬆舒服了,才能讓自己真正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實現高效生活。而不是反著來,讓生活本末倒置。

2)嘗試信任別人,在依賴中柔軟下來

很多緊張型的人攻擊性很強,他們不擅長與人合作,對人的信任度低,或許他們習得了過多的競爭性的關係習慣。

對於這些人可以嘗試去信任別人,而不是打敗別人,或者競爭過別人;學會依賴別人,而不是過度防禦自己的脆弱。

當我們在環境中建立可以依賴的關係時,我們就會放鬆下來;當我們的脆弱有了安放之地,我們就不再那麼恐懼。

所以,多嘗試去和生活建立信任的關係。

3)減少對自己的控制,扔掉不必要的應該法則

為著「應該」活著的人,會把自己搞丟。

一個把自己搞丟的人,必定六神無主,惶惶不可終日。

人只有不控制自己,才會有閑下來的時間。

讓自己慢下來,跟世界建立深度的鏈接關係,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最後,生活是用來享受的,而不是用來比拼的和攀比的,它不是戰場,而是一段時光。

願你好好享受生活,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尊重自己,放鬆下來。

- The End -

- 壹心理專欄作者簡介 -

達芙妮 / 心理諮詢師

人道主義踐行者

作者公眾號:工業時代的月亮(ID:gysddyl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