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一星的小籠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小籠包本是中國江南地區的傳統美食,但使之登上世界舞台的,卻是來自台灣的鼎泰豐,他們做的小籠包,被稱為「全球第一包」,在各種台灣旅行攻略中,鼎泰豐已成為一個不可錯過的景點。

一個包子橫掃天下的秘訣是什麼?

提起鼎泰豐,相信廚友們都耳熟能詳,它於1972年成立於台灣,幾十年間,它走過了從創立品牌到蓬勃發展的輝煌歷程,先後在日本、美國、中國大陸等地均開有分店,現在全球已有120多家店,成為有名的國際品牌。

一屜小份的小籠包有5個,其中蟹黃的售價88元,而一份松露的售價高達168元,但是大小甚至還不及北方大包子的1\4,是不是性價比看上去挺低?

可是事實上,鼎泰豐的各個分店在高峰期常常是門庭若市,高峰時段平均等位時間在10—60分鐘。而鼎泰豐在台中的一家店,曾經一天內接待了超過3000人,翻台率的最高記錄是19次,最多時有100組客人站在門外侯位。

Advertisements

為什麼?

產品過硬。

首先,鼎泰豐從食品原料選購、加工、蒸煮、供應都有著一套嚴格的標準。比如包包子的麵粉,都是鼎泰豐一直以來的固定供應商,比市面上的麵粉要高很多。

其次,鼎泰豐用的豬肉,是專門指定商戶養殖的指定品種,並且是要求採購活豬。這意味著,鼎泰豐還要專門配置一些屠宰、分切崗位。

而最受歡迎的蟹黃小籠包,裡面的蟹粉也不是用現成的,而是採購陽澄湖的大閘蟹回來后,有專人負責拆出蟹黃。

同樣一個包子,差就差在這兒了——進最有品質的貨、保證食材的每一個環節都安全無紕漏。所以為啥鼎泰豐賣一個肉包子可能比一盤紅燒肉還要貴,因為此包子非彼包子。

再說做法。

鼎泰豐的每樣餐點都有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即標準化作業程序),且每個環節都規定了標準「溫度」。

Advertisements

以主打產品小籠包為例,必須堅持「5克的皮,16克餡,18個褶,總重量要達21公克,入蒸籠4分鐘后才可上桌」的標準。」前廚工作台上師傅包好的所有小籠包,重量只允許0.2公克的差距,包前的材料和包完的成品都要測量。

每位廚師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廚藝訓練,熟練掌握每一道操作過程后才能上崗。光要掌握包小籠包這個基本動作,一個新員工大概需要3個月,而如果將店裡所有產品的製作都學會,則至少需要兩年。

包子是家常面點,無論是厚皮全發麵的北方包子,還是薄皮帶湯的南方湯包,都深受人們歡迎。但雖是家常食物,做起來也講技藝,也有「絕活兒」。

鼎泰豐的小籠包全球聞名,鮮肉湯包是一絕,從麵皮到餡料再到手包和蒸制,每個環節都有極為細緻的要求。今天,我們就請鼎泰豐面點技術總監詹志銘師傅,來給我們分享鼎泰豐包子的奧秘。

詹志銘

鼎泰豐華北區出品總監

詹志銘,台北人,1978年生,入行學港式茶點的他,機緣巧合下進入了鼎泰豐,這一干就是17年。

17年,他專心研發包子,從麵粉、餡心的選料,到炒餡、擀皮、下劑子、包制,務求精益求精。

雖然已身為技術總監,但他還堅持每天進入廚房操作,用他的話說,「廚師就應該活在廚房中」。

鼎泰豐的包子特別在哪裡?

鼎泰豐的包子之所以能享譽海內外,與它精細的選料和近乎嚴苛的標準化工藝密不可分。一方面精細的選料讓每隻包子都能成為藝術吸引顧客,另一方面嚴格的標準讓鼎泰豐能夠快速複製,成為連鎖大品牌。

正如大家常說的,烹飪是藝術,也是科學,這點在鼎泰豐包子上得到很好的印證。今天我就從這兩個方面與大家分享。

1、鼎泰豐特製中筋粉

做好一隻包子,面很重要,鼎泰豐所有的麵食用到的麵粉都是中筋粉,為了保證出品的質量和安全,公司在大陸專開了麵粉廠,專門生產適合自己的麵粉。

選擇麵粉主要看其筋力,因為製作小籠包需要一定的延伸性,低筋粉顯然不能達到要求,而高筋粉筋力太高,多用於製作麵包等,和的面很軟,用它做小籠包的缺點就是筋力太大,皮子做薄后,延伸性太好導致包子褶子很硬。

一般的麵粉判斷方法,和好的面師傅用手拉一下,撐開皮子判斷延展性。像市場銷售的一些中筋粉筋力不足,可以摻入部分高筋粉,烹友們如果製作,選擇雪花粉、古船麵粉製作的麵糰也能滿足基本要求。

2、主要有三種麵糰

我們廚房的麵糰,主要分三種:半發麵、燙麵和發麵,麵粉全是選用的特製中筋粉。

半發麵,主要用於製作小籠包,是加入天然面肥等,用涼水和面,口感吃起來比較爽口、有筋,不易破碎。

燙麵,是用80℃以上的水和制,麵粉色白且有一定的韌性、筋力,富有可塑性,做出的成品不易走形,主要用於製作蒸餃、燒麥等對成形要求高的製品。

發麵,主要用於製作大包子,是加入天然面肥、白糖(白糖也是很好的天然的促發劑)和制,其口感鬆軟。

過去我們和面主要是人工和面,但現在每天麵食的走量很大,人工和面效率低,所以改為機器和面。

和面最重要的,是把麵粉的筋力完全釋放出來,面和不到位,包餡時麵皮一拉容易斷掉。關鍵就是,將整個麵糰揉均勻,邊轉邊揉,面和好后,放到壓面機中反覆摺疊,讓面和水充分融合,和好的面表面非常光滑。

製作小籠包的面,軟硬程度與餃子面類似,因為加入面肥需要略微餳發,其實在壓制、下劑的過程中,餳發已經在進行,不加面肥也可以,但要延長餳發時間。

3、只能有0.2克的誤差

麵糰壓好后,就要搓條、下劑子,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有自己的黃金配比,如蟹粉小籠包的皮重量是5克,擀好的皮直徑是6.5厘米,餡重17克,包子總共22克,重量上允許有0.2克的誤差,這個需要反覆的練習才能達到。

判斷一隻蟹粉小籠包好不好,主要判斷標準有兩個:一是「黃金十八褶」,也就是包子要有18個褶子,不僅要數夠,還要紋路一致,形美觀。

一般初學者掌握不好,製作時心中都會默念「1、2、3……」,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習慣,捏褶子時候要力道一致,紋路長短一致。

另外一個就是看「縮口」在不在中間,我在學做小籠包的時候,教我的師傅告訴我,好的小籠包遠看要像個「山」,「山」字中間的一豎就是包子的口。

4、河蟹來自陽澄湖白水水域

與在台灣地區的蟹粉小籠包選用海蟹不同,大陸是餡心選用的是陽澄湖大閘蟹。起初在大陸開店時候也想用海蟹,但考慮到地域文化的不同,大陸更認可河蟹,於是我們嘗試做其他選擇。

我們對比了太湖、陽澄湖等多地的河蟹,發現以陽澄湖的味道最獨特,腥味最小。於是我們選定巴城鎮白水水域(白水水域是指水庫供人飲用的水域,可以養河蟹,但是養殖有限)的河蟹為原料,挑選飽滿度最好的,在每年吃大閘蟹的季節,大的直接蒸制,小的用來拆蟹粉。

拆蟹粉也是個技術活,想要蟹粉出成率高,需要讓蟹熟度剛好,我們平時操作都是大批量的,一般水開后煮20—30分鐘最佳,100克左右的蟹,大概能出60克的蟹粉。

炒餡時,蟹肉與蟹黃需有固定的配比,加入姜爆鍋后,下蟹粉和蟹肉,炒出香味,加調料不能過多,否則會掩蓋其本身味道。

做包子最困難的是什麼?

做縮尾,也就是縮口,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縮口一定要在中間,手與面的接觸點越少越容易做到,但男廚師的手比較大,為此很多面點廚師大拇指專門留出一點指甲,縮口的時候用指甲與麵糰接觸。

縮尾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放面」,這個是最難的。何為「放面」呢?很多餐館做出來的包子口會有很厚的麵糰,這就是不會放面的結果,麵糰層層疊壓。放面的技術,需要左右手並用,邊捏邊轉,沒有技巧和口訣,只能是長時間的練習。

這麼說吧,一個不會任何包子技術的學徒,將包子包成形需要2—3個月的學習,這只是讓包子看起來像個包子,1年以上能達到讓褶子紋路順一些,再1年後才會學習放面,真正學會的時間就要看個人了。

如何落實標準化?

我們的產品很少做創新研發,基本上就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做反覆反覆再反覆的操作,這樣的好處就是員工能專註一個技術。

而鼎泰豐能讓各個門店的包子做得幾乎一模一樣,秘訣在於我們僱用的員工,幾乎都找如同白紙般的餐飲新鮮人,紮根訓練,反覆培訓。

前廚(也就是面點間)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選擇年齡在18—23歲的人群,以沒有任何基礎的人員為佳。

新人就好像一張白紙,任你塗畫,你教什麼,他們就學什麼,而有些基礎的操作人員總會有自己的習慣,改掉一個習慣比重新培養一個習慣要難的多。

我講一下鼎泰豐對員工的培訓制度吧。

招聘的新員工,我們稱為「學員」,他們有3個月的入職培訓,培訓期間會有組長進行一對一的培訓,主要培訓製作包子的標準。

在學員培訓期間,我們會時刻觀察新員工的學習進度,每天做1—2次的考核,主要是擀皮、包包子的基本功。

培訓的組長也是店面里的面點師傅,在培訓過程中,也是對他們的考核,看他們是否有培養新人的能力。學員表現不好,隨時會被淘汰,如果是組長的原因,也會對其有處罰,實行「連坐」制度。

學員培訓3個月後進行考試,內容主要是技術方面的,如每個人一分鐘包包子多少,擀皮多少,合格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也就是「學徒」,從學員到學徒,是淘汰率最高的時候。

成為學徒並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針對學徒,店面主管也會每天不定時進行抽查,拿著計時器看其一分鐘內能做多少工作。每周將學徒的工作成績單上報總部進行審核,針對每個學徒的情況,我們會制定培訓計劃和目標。

從學徒正式轉正後,我們還分了等級,技術水平從低到高分為五級至一級,從學徒到五級(初級),需要經過一年學習,五級到四級又是一年時間,成為一級師傅至少要五六年,一級師傅后還有副廚師長、廚師長等。

考核的內容也隨之變化,如入職滿三個月,1分鐘包包子要達到4個,6個月後達到5—6個,當數量達到一定極限后,就從製作的精細度上、對產品的認知度和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上進行考核。

考核內容通過後,薪資和福利也變化,而想要通過考核就要不斷學習,鼎泰豐就是通過這種制度來督促員工學習再學習,精益求精。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