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時出現7大徵兆暗示疾病來襲

有時一個人的走路形態,能夠讓你看出是否存在疾病,原因何在?

走路時出現7大徵兆暗示疾病來襲,對於身上的小病小痛,很多人都不在乎,但是嚴重時就發現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走路姿勢,這是因為人在肌肉力量、肌腱和骨骼長度、骨骼密度、視覺靈敏性、身體協調能力,以及體重、肌肉或骨骼受損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細微的差異。

正常步態是通過骨盆、髖、膝、踝和腳趾的一系列活動完成的。

通俗地講,人的下肢有3個關節,即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

這3個關節的中心應在一條直線上,一旦這些關節出現問題,原有的步態就會發生變化。

有些典型的異常步態對某些特定疾病有提示意義,通過中醫的望診即可作出診斷。

不知道你走路是否存在這些姿態?

Advertisements

足跟步態

邁步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為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此步態可見於脛神經麻痹、跟腱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病症。

畫圈步態

走動時表現為患腿膝強直僵硬,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鉤。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畫一半圓前進一步。由於此步態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者,所以又稱偏癱步態。

拖腿性跛行

行走時,健腿在前,患腿拖后,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本病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保護性跛行

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腿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保護性患足點地跛行,多見於下肢受傷者。

Advertisements

間歇性跛行

是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后,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甚至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癥狀很快緩解或消失,病人仍能繼續行走。但再行走一段時間后,上述癥狀則重複出現。大部分人誤以為這一表現是下肢或關節出了差錯,其實這是腰椎管狹窄症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

高抬腿步態

走動時患腿高抬、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同跨越門檻之狀,又稱跨越步態。其主要是因為患者小腿伸肌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而有意識將腿抬高所致。此步態多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搖擺步態

走路時患者軀幹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往前走一步,軀幹都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在行走,又稱鴨步。這種步態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者。

此外,臨床中常見的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脊髓型頸椎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病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