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要點:從30歲開始養生,輕鬆活到100歲

導語:俗話說「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那今天該如何養生呢?今天我們不談你早飯該吃什麼,幾點運動最佳,我們來看看你的年齡段該如何養生!

早有秦始皇派三千童男童女到蓬萊仙島求取仙丹,為的就是長壽!現在的人求長命百歲,要長壽不養生怎麼行,但大多數人都是到了60歲退休了才真正開始學習如何養生。其實,每個年齡段都有養生要點,錯過了就沒得補救,不如從30歲開始養生,輕輕鬆鬆活到100歲。

30歲好好散步來養生

進入30歲是人生的成年時期,散步是最適合的運動30歲前,可以快步、大步幅地行走。到了30歲以後,最適合人的運動是散步,散步時要慢慢走,不要加大步幅和頻率。

避免長時間久坐:長時間久坐,最容易傷腎,很容易落下腰酸腿疼的病根。所以,坐一段時間,就應該站起來活動一下。

40歲練練靜坐最好

40歲正值壯年,有的人皮膚開始逐漸疏鬆,頭髮開始變白,全身氣血已搖晃動蕩,所以,此時養生主要側重在保持穩定。

這個時候,學會調整心態,培養應對能力,做到心中淡定、冷靜沉著,就可維護身心健康。靜坐是中年人最好的養生方式。學會靜坐后,莫名的虛火、浮火都會降下來。

50歲要養肝護眼

人活到50歲時,肝功能開始變弱,膽汁的分泌功能也在減退,視力就會減弱。這個年齡階段的人養生,主要是保護肝和膽。

可以飲用菊花茶、決明子茶等,這些能夠清肝明目、保護視力。按摩睛明穴,可養肝護眼,眼睛不明,很好調治,有一個穴位——睛明穴,就是讓眼睛變明亮的。時常按摩睛明穴,可使眼睛變得明亮起來。

多吃點養肝護肝的食物,中醫認為,肝屬木,綠色入肝,多吃綠色食物,可以養肝,味道以酸味為主。

60歲清心養性是關鍵

60歲時,心氣開始衰弱,經常憂愁悲傷,血氣運行緩慢不暢。所以說,60歲的人,養生的側重點是培補心氣,調理情志。

要做到心境安寧,清除雜念和妄想,做到「耳無妄聽,口無妄語,身無妄動,心無妄念」。使心態平和,這是長壽的先決條件。

60歲的老人心氣不足,所以要培補心氣。可多吃一些燕麥、沙丁魚、蘋果、核桃、豆腐、香蕉等。這些食物是心臟的衛士,能增強抵抗心臟疾病的能力。

70歲養好脾胃最重要

70歲的時候,養脾胃就顯得很重要。

補脾胃的食物有小米,入腎、脾、胃經,可健脾和胃、清熱解渴。山藥,有利於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黃牛肉,味甘,歸脾、胃經,是滋補脾胃的佳品。南瓜,所含的果膠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促進潰瘍面癒合,適宜於養胃。

80歲好好培補肺氣

80歲的時候,肺氣虛衰,不能藏魄。80 歲以上的老人,大多肺氣虛衰,所以會表現出判斷、思維、感覺的遲緩。

老年人補肺氣的好食物:肺氣虛的老年人,可多用核桃仁、生薑、紅棗煎湯飲用,也可常吃些核桃仁、生薑;肉類可選羊瘦肉加生薑、當歸煮食。

90歲別讓腎氣漏掉

90歲時,腎氣將要枯竭,肝、心、脾、肺四髒的經脈已經空虛。當人老了,首先從肝開始虛,然後是心、脾、肺開始虛,最後到了腎,就虛到了根子上。所以,90歲的老人最關鍵的就是補腎。

老年人補腎好食物:韭菜,其具有溫補肝腎、助陽固精的作用,對老年人性功能衰退、性器官萎縮而乾燥陽冷有溫壯滋潤的作用。山藥:中醫認為,山藥可同時作用於肺、脾、腎三臟,具有補肺、健脾、固腎、益精的功效。核桃有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強筋健骨潤腸的功效。

100歲修身養性最重要

人到百歲,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善終」。百歲老人養生,除了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外,還要修身養性,從容看待死亡,以期善終。

百歲老人該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現實生活,保持心理平衡。同時,要學會自己尋找樂趣。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些愉悅身心的活動,如養花、畫畫、養寵物等,使自己有精神寄託,不至於內心空虛。平時,多和年輕人聊聊天,可使自己的生命充滿朝氣和活力。

此外,人過花甲之後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甚至出現精神混亂,此時除加強自身鍛煉和養生之外,子女的陪伴和孝順顯得尤其重要,良好的心態已經是身體康健的必要條件。

特約審稿

藺汝光:中醫主任醫師,現為騰衝縣中醫醫院第二門診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腎病專業委員會會員兼理事。連續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2年,多篇論文獲獎,其中《溫陽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32例》收編國際醫學專家學術論文集;《溫陽活血利水法治療腎病綜合征76例》參加2009年第三屆全國腎病學術會議學術交流。2009年4月被縣衛生行政部門授予「騰衝縣首屆名中醫」稱號;2009年12月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評為「全國基層優秀名中醫」;2011年4月榮「獲騰衝縣『十一五』期間先進醫務人員」稱號。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黃帝內經》健康長壽的最高準則

出現這些說明你屬於下寒上熱證(俗稱「兩節人」)

飲食來催眠,天天夢香甜

桔子一身寶,吃了疾病少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