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記住這13個立竿見影的退燒方法

做為父母,最希望的恐怕就是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快樂成長了。而最擔心、最令你抓狂的也一定數寶寶發燒了。寶寶發燒,可輕可重。每當看到寶寶小小的臉蛋被燒的紅紅的,做為父母的我們除了擔心,更多的是無可奈何。

你可知道,發燒未必需要吃退燒藥?你可知道有些方法比抗生素更合理?寶寶發燒時,看著他的小腦門被扎的到處是針眼,你是否想過學習一些痛苦更加小的方法?那麼,現在就跟本文一起來學習一下中醫是怎樣解決寶寶發燒的吧~

1

孩子風寒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風寒發燒

風寒發燒的中醫辨證要點:清鼻涕,清稀痰,淡紅舌,不出汗。

判斷孩子是否風寒發燒,一定要完全符合以上證型,才可以確定,只要有一個不符合就要繼續辨證,比如說孩子的鼻涕、痰液不是清稀的,而是黃的,就說明是化熱了;或者孩子的舌頭是紅色的,也說明是化熱了;或者孩子老是出汗,也不是風寒發燒,家長一定得綜合起來判斷才行。

Advertisements

治療孩子風寒發燒的食療方:蔥姜豆豉湯

配方:蔥白1 段(留根須)、生薑2片(帶皮)、淡豆豉(藥店買)5 克。

用量:三歲以內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歲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歲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頻服,服后汗出熱退即可。

具體方法:蔥白切成3厘米長短的一小段,鮮姜切成一元硬幣大小、薄厚的2片,放5克淡豆豉,煮開鍋后再熬5分鐘即可。飯後半小時左右服用。

孩子風熱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風熱發燒

風熱發燒的中醫辨證要點:黃濁涕,黃黏痰,紅腫痛(舌頭、咽喉、扁桃體、淋巴結),微有汗。

治療孩子風熱發燒的食療方:菊薄豆豉湯

配方:菊花6克、薄荷6克、淡豆豉5克。

用量:三歲以內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歲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歲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頻服,服后汗出熱退即可。

Advertisements

具體方法:菊花、薄荷、淡豆豉用水煮,煮開鍋后再熬5分鐘即可。飯後半小時左右服用。

3

孩子氣虛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氣虛發燒

首先,就是感到非常乏力、倦怠。孩子可能不會說自己乏力,但如果孩子總喊累,玩一會兒就玩不動了,就基本可以判定他是氣虛了。孩子還會經常地出虛汗——因為氣虛,所以不能正常地收攝汗液,導致虛汗涔涔。

同時,因為氣虛不能很好地推動血液到面部,所以孩子的面色也偏白,並且缺少光澤,就像撲了一層粉似的。除此之外,因為氣虛發燒並沒有熱邪的困擾,所以孩子的舌頭也偏淡,並且舌苔也發白。

氣虛發燒最主要的表現是乏力、倦怠,並且舌頭也比營衛不和型發燒要更淡一些,面色也偏白,缺少光澤。此外,氣虛發燒和陽虛發燒也需要注意鑒別:陽虛發燒雖然也精神倦怠、乏力,但是不出汗,而氣虛發燒則常常地冒虛汗。

治療孩子氣虛發燒的中成藥方:玉屏風顆粒

孩子陽虛發燒,還可以服用玉屏風顆粒。

具體用量:一般情況下,三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歲以上六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歲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這個葯比較好,如果孩子雖然沒有發燒,但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發燒,也可以吃它,能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玉屏風顆粒一定得是在孩子舌淡苔白、並且總是乏力、出虛汗的情況下才可以服用,如果孩子的舌頭是紅的,舌苔是黃的,或者並不乏力、冒虛汗,就不太適合了,否則容易上火。

其實,與其治療已經形成的疾病,還不如在沒有生病,或者即將生病時,就預先發現,並防患於未然,讓它沒有機會發展成疾病。事實上,這要比知道如何治病更加重要。預防孩子發燒,不外乎就是用中醫理念去指導孩子的飲食起居、穿衣吃飯,等等。

孩子夾驚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夾驚發燒

夾驚發燒的中醫辨證要點:惕哭鬧,睡不安,手足動。

治療孩子夾驚發燒的外用療法:菊花枕

用藥:100克白菊花、100克綠豆衣、200克蠶沙。正規中藥店可買到。

菊花枕是治療孩子驚嚇上火的一個特別好的外治方法,源自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專門針對小兒容易化熱生火的體質特點而制。

5

孩子積食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積食發燒

積食發燒的中醫辨證要點:不想吃,肚子脹,口異味,紅厚黃,便不調,睡不香。

事實上,除了上邊提到的三點之外,積食的癥狀還有:嘔吐酸臭或不消化食物、口腔潰瘍、手足心熱、汗出以及過敏等,但這些都不是必然出現的,所以家長主要還是以上述三組癥狀作為判斷證型。

治療孩子積食發燒的食療方:山楂陳皮大麥湯

配方:山楂8克、陳皮6克、大麥8克。

用量:三歲以內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歲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歲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頻服,服后汗出熱退即可。

具體方法:山楂、陳皮、大麥用水煮,煮開鍋后再熬5分鐘即可。飯後半小時以上服用。

孩子積食發燒還可以食用葫蘆中醫山楂山藥丸。山楂山藥丸和普通的大山楂丸共同點是都有炒麥芽和山楂,區別在於沒有神曲,而是加入了健脾的山藥、茯苓、陳皮,在消食的同時,強健脾胃。山楂、陳皮、麥芽兼有行氣疏肝健脾之效。山楂山藥丸可用於治療小兒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泄瀉等症,有健脾養胃、益氣疏肝之效,後用於老年人保健,能養脾胃,久服輕身耐老。

平時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胃旺脾虛,有胃口但消化不良有肚子的人都可以經常食用,孕婦不宜。

孩子少陽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少陽發燒

首先是往來寒熱——孩子一會兒感覺到冷,一會兒感覺到熱,或一會兒發燒,一會兒又不燒了,這就叫往來寒熱。除了往來寒熱外,孩子還可能伴有噁心、嘔吐、口苦、嗓子干或紅腫、眼睛發紅、發酸、看東西有黑影,或者常常流淚,以及耳痛、耳癢、耳聾、心煩哭鬧、不想吃飯、舌邊尖紅、苔白微黃等癥狀

少陽發燒的癥狀比較多,也比較雜,不一定會全部出現。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發燒后,以上癥狀中有三個癥狀同時出現,比如往來寒熱、噁心、口苦,或發燒、嘔吐、嗓子乾等,那麼我們基本就可以判定這個發燒是少陽發燒了。

治療孩子少陽發燒的中成藥方:小柴胡顆粒

和解少陽,可以給孩子服用小柴胡顆粒。

具體用量:一般情況下,三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歲以上六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歲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7

孩子寒包火型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寒包火型發燒

一般情況下,孩子發燒的初期多是風寒發燒,但如果孩子的體質偏熱或治療不當,便可能很快轉變成風熱發燒,這個由風寒發燒向風熱發燒轉變的中間狀態,就叫作「寒包火型發燒」,又稱外寒內熱型發燒。

「寒包火」,顧名思義,就是寒在外、火在內,內火被外寒給包住了。此時,孩子的皮膚肌表是風寒發燒的特點,表現為發燒、不出汗,但再往裡走就表現為風熱發燒的特點了,表現為鼻涕、痰變黃變稠,舌頭變紅,舌苔變黃。同時,咽喉、扁桃體、淋巴結也可能變得紅、腫、痛,並且因為風寒邪氣入里化熱,所以孩子也可能會出現心煩哭鬧等癥狀。

治療孩子寒包火型發燒的中成藥方:麻杏甘石顆粒

孩子有寒包火型發燒,家長可選擇麻杏甘石顆粒。

具體用量:一般情況下,三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歲以上六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歲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服至微微汗出燒退後即可。

8

孩子寒濕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寒濕發燒

寒濕發燒,除發燒本身外,首先的表現便是頭痛昏重。如果孩子在發燒的同時總是抱著頭,或者總敲頭,那麼我們就要考慮,這個發燒可能是寒濕發燒。

同時,孩子還可能會出現胸脘痞悶、不想吃飯、上吐下瀉等癥狀,都是濕濁之氣影響胃腸功能的表現。吐瀉,是身體本能地想把寒濕之氣排出去;不想吃飯、胸脘痞悶,也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癥狀也可以輔助家長判斷孩子是否是寒濕發燒,比如身體倦怠、肌肉發疼、幹什麼都懶得動等。因為引起發燒的是寒濕性的邪氣,並且孩子脾胃的陽氣也比較受傷,所以寒濕發燒的舌象是偏淡色的胖大舌、白膩苔,並且水滑。

舌苔水滑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體內有濕邪,那麼,白膩是什麼意思呢?苔白,說明體內並沒有熱,邪氣是偏寒性的;苔膩,則是因為有濕濁之氣盤踞在體內,所以在舌面上表現為厚厚的、非常緻密的一層舌苔,就像奶油雪糕一樣。

治療孩子寒濕發燒的外用療法:藿香正氣水貼肚臍

可以用衛生棉球蘸藿香正氣水后,用膠布固定貼在孩子肚臍上。藿香正氣水裡有很多祛寒除濕的藥物,寒濕之邪一除,則發燒、頭重如裹、胸脘痞悶等癥狀自然就好了。

用藿香正氣水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藿香正氣水裡有酒精,孩子皮膚很嬌嫩,尤其是肚臍則更為嬌嫩,因此貼上去孩子可能會感覺到刺痛。所以,如果孩子還小,可以用藿香正氣膠囊,把膠囊里的顆粒倒出來,用溫水調勻以後貼肚臍。

二是貼到孩子微微汗出,不發燒就可以了,不可貼太長時間,否則容易上火。

9

孩子濕溫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濕溫發燒

濕溫發燒的癥狀,基本上就是風熱發燒、少陽發燒和寒濕發燒的結合,如往來寒熱、微有汗出、流黃涕、頭重如裹、胸脘痞悶、噁心、吐瀉、倦怠身疼、口苦、嗓子干或紅腫、眼睛發紅、發酸、心煩哭鬧及不想吃飯等。

濕溫發燒后,因為邪氣化熱的緣故,所以雖然舌頭也胖大,但卻不像寒濕發燒一樣顏色偏淡,而是要偏紅一些,尤其是邊尖較紅。同時,舌苔也不再是白膩水滑,而是變為白中帶些黃色發膩了。

治療孩子濕溫發燒的外用療法:用小柴胡顆粒、藿香正氣水給孩子貼肚臍

孩子濕溫發燒用小柴胡顆粒兌藿香正氣水給他貼肚臍即可。如果孩子能口服這兩味葯,就更好了。

口服用量:一般情況下,三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歲以上六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歲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10

孩子營衛不和型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營衛不和型發燒

事實上,還有一種發燒,也是流清稀的鼻涕,吐清稀的痰,舌頭也是淡紅色的,但是卻會出汗,並且是時不時地出虛汗,出得還挺多,燒卻怎麼也退不了,同時,還伴有怕風、鼻子堵等癥狀。

治療孩子營衛不和型發燒的中成藥方:桂枝顆粒

營衛不和型發燒,可以服用醫聖張仲景《傷寒論》中的方子桂枝湯做成的中成藥——桂枝顆粒。

具體用量:一般情況下,三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歲以上六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歲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喝完桂枝顆粒后,再喝點兒熱大米粥,然後蓋上被子好好睡上一覺,待周身微微汗出后,燒自然就退了。

11

孩子陽虛發燒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陽虛發燒

首先,孩子也發燒,並且像風寒發燒一樣不出汗。同時,孩子還會表現得比較怕冷——雖然風寒發燒的孩子也怕冷,但並不像陽虛發燒這麼厲害——總喜歡在暖和的地方待著,總喜歡用衣服或被子捂著身體以保暖。

此外,孩子的狀態也會變得很「蔫兒」,面色也不是紅撲撲的,而是有些淡白,沒有光澤,甚至晦暗,而不像風寒發燒的時候,孩子的面色基本正常,精神也好,該吃吃、該睡睡、該玩玩。

除此之外,舌象也很重要。風寒發燒的時候,孩子的舌象是淡紅舌、薄白苔,但是陽虛發燒時,就一點兒也不紅了。因為孩子的陽氣偏虛,熱量偏少,所以舌頭的顏色也比口腔黏膜內壁的顏色要淡,舌苔也發白。

治療孩子陽虛發燒的中成藥方:麻黃細辛附子顆粒

陽虛發燒的中成藥可以選擇麻黃細辛附子顆粒,也是醫聖張仲景的方子。

具體用量:一般情況下,三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歲以上六歲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歲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12

生理性發熱——變蒸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燒在臨床上往往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反應,它還存在著一種生理性的發熱反應。

隋唐時期有個醫家叫巢元方,他寫了部醫學著作《諸病源候論》,其中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學術觀點——「變蒸」。什麼叫變蒸?變就是變化,蒸實際上就是發熱,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成長變化當中的發熱。

在古人的描述中,有32天一蒸的,有64天一蒸的,有72天一蒸的,不盡相同。很早以前聽老前輩們講過,說小孩發一次燒是長一次腦子。不單是長腦子,還長個兒,不發燒長不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我曾經仔細觀察過自己的孩子,確實像老前輩們所言,變蒸發燒后,馬上覺得她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前兩天還不會叫爸爸、媽媽,發完燒以後就會叫了。看著孩子真的長本事了,心裡非常高興!

實際上這種變蒸發熱的過程就像生豆芽。把一把豆子放在水裡,天天用涼水泡它,它永遠也長不成豆芽,要想它發芽,一定要有適當的溫度,溫度升高后它才開始生長、開始發芽。小孩在生長發育當中,有著類似的過程。

嬰幼兒的「變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性發熱,對孩子的身體並沒有害處,反而有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變蒸」這一學說,在今天的醫學界仍有很大的爭議。

有的醫生認為,只要發熱就是病理性的,不承認有生理性的發熱,然而,以我自身帶孩子的經驗以及多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古人「變蒸」的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

小兒變蒸的發燒,俗稱「燒長」或「生長熱」,是古代醫家用來解釋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的一種學說。該學說首見於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平小兒雜病證第九》,曰:

「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見者,脈亂無苦也」。

隋唐以降,眾多醫家對該學說多有闡發,內容不斷補充,其說益繁,然亦存在相關爭端。

淺析「變蒸」的生理現象

變者,變其情智,發其聰明,主要是指精神發育;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主要指形體發育。

2歲以內的小兒,由於生長發育的旺盛,其血脈、筋骨、臟腑、氣血、神志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地變異,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有一定的變化,並且還可表現出一些癥狀,如發熱、煩吵、出汗等等,但無病態,是小兒精神、形體階段性生長發育的一種生理現象。

變者生五臟,蒸者養六腑,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小兒需得變一變、蒸一蒸,方能長一長。臨床上可據其癥狀,辨證治療,亦有醫家不主張治療者。

生理性發熱的特點

一是孩子發熱后(以低燒為主,偶爾出現高燒),給他個玩具還能抓能玩,還能咿呀學語,跟你交流,依然有精神不打蔫;

二是耳朵發涼、屁股發涼;

三是上唇內側出現「變蒸珠子」,即粟粒大小的白色泡珠。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發燒是正在「變蒸」的表現,建議家長不要著急,別輕易給孩子服退燒藥。此時如果用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影響他的生長發育。最好用毛巾浸溫水擰乾后,擦孩子的腋下、大腿根、後背、前胸等部位用物理方法幫他降溫。

在飲食上,讓孩子吃清淡一些。如果孩子正在吃奶,做媽媽的飲食也要清淡一些。同時要隨時觀察孩子的發熱程度。注意給他補充水分,幫助孩子把這一關渡過去。一般情況下此時體溫就可以降下來了。

13

通用外治法

第一,少商穴放血、或十宣放血

我常用少商穴放血、或十宣放血的方法來退燒,即因肺主皮毛,孩子之哭及放血,都在刺激心、肺,加強血液循環,促使毛孔張開排汗,將熱排出,燒即退而痊癒。

第二,大椎可刺血拔罐,退燒也快

第三,生薑汁液擦拭肺經與膀胱經

用生薑去皮掐出汁液擦拭肺經與背部膀胱經至發熱后,再用大棉被將患兒身上悶蓋,至全身大汗,即以熱毛巾將全身汗擦乾,餵食白粥,清淡飲食即可,體虛的小兒可適當進補,以補充營養與能量,促進其生長發育。

第四,小兒推拿退燒通道

這條通道的主幹線其實就是我們的前臂中線。古傳中醫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肺經」的退燒方法。我下面講具體做法,大家對照著找這條通道及其支流。

1)左手握住孩子的右手腕偏上一點點的地方,右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沿著孩子的右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推至肘橫紋,連推49下或81下。古人管這叫「清天河水」,這個簡單的方法能很快退燒。

2)再用食指和中指的指面沿著孩子左手前臂尺側(小手指掌側位),自肘關節推向腕紋尺側,連推49下或81下。注意次數與剛才推右手臂的次數最好一樣。古人管這叫「退六腑」。

3)左手握住孩子的任何一隻手,讓他的手心向上,您用右手大拇指的螺紋面從孩子的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推向指尖。也推49或81下。古人管這叫「清肺經」。力度不要太大,如果孩子皮膚太嫩,可以用雞蛋清薄薄塗一下孩子的手臂再推。

平時不發燒不咳嗽時也可以如此做一做,但是次數不用太多,以7或9的倍數為佳。為什麼非得是7或9的倍數呢?《黃帝內經》講「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說明「數」對人體有深刻的影響。7是轉折之數,病了是不是期望有轉機啊?9是變數,古人有「逢九必變」之說。

保養,膏肓穴艾灸、捏脊、揉腹

平時的保養,可在小兒背部膏肓穴艾灸,沒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每晚臨睡前給小兒捏脊,揉腹,可保小兒平安,健康!

願天下的孩子遠離疾病,都能健康成長!

來源於中醫思維+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