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氣足,百病消

人們熱衷於各種補腎,然而缺少明辨體察,有多少補腎誤區在坑人呢?小心越補越虛。

1、補腎亂象

中醫認為,腎位於腰部,左右各一,是人體重要的臟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稱。現如今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人們出現腎虛的情況也逐漸的增多。

但有些人「聽風就是雨」,過於擔心自己會腎虛,從而導致進入一些誤區。

誤區一:不分腎陰虛、腎陽虛,亂補一氣

誤區二:腎虛是男人的專利

誤區三:黑眼圈是腎虛表現

誤區四:耳鳴是「腎虛」惹的禍

誤區五:將腎虛與腎衰混為一談。

誤區六:腎虛就是腎出了問題

病人一聽說是腎虛,就如臨大敵,以為自己得了大病,性能力肯定也是不行了。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腎虛幾乎是每個人必然會經歷的階段,是人衰老過程中一個必然現象。

2、腎虛的表現

怎麼能夠發現腎虛的一些蛛絲馬跡。下面我們就逐一介紹。

1、總感覺口咸是腎虛

在腎病科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麼總覺得口是鹹的?」如果你口裡面感覺的味道是以咸為主的,這是一種腎虛的表現。

為什麼腎虛的人口會咸呢?這是因為我們的五味(酸苦甘辛咸)跟我們的臟腑是相對應的,與腎對應的味就是鹹味。

為什麼腎和鹹味有這麼密切的關係?

因為腎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歸屬是屬水的,鹹味五行歸類也屬於水的。中國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類聚的方法就是五行歸類,在五行歸類那邊的類聚將五臟中的腎和五味中的咸聚在一塊。

因此大家以後就要注意了,若是發覺你的口總是鹹的,那就是一種腎虛的表現,要去找醫生解決。

2、耳朵焦枯、牙齒稀鬆焦黃是腎虛

耳輪可以反映腎氣和腎衰。如果耳朵是焦枯的,大部分是腎有問題,腎衰的人耳朵是乾癟的,顏色也是黑的,然後是焦枯的表現,這是典型的腎虛的表現。

如果你的牙齒總是有問題,稀鬆或者焦黃或者掉了,肯定是腎有問題。為什麼牙齒跟腎有關係呢?腎主骨,骨頭是腎主的。

齒為骨之餘,骨頭多的地方就長齒了,牙齒反映了腎。很多時候我看病不用問這個病人,病人口一張開,我一看,壞了,這個人一定有腎的問題。

3、莫名感到恐懼是腎虛

有的病人總無緣無故的恐懼,總覺得害怕,這是與腎虛有關係的。因為在腎的情志那邊,恐是屬於腎的,沒有原因就會害怕,那是屬於腎虛,腎氣不充足。

我們前面講到過精氣神,我們「氣」跟「神」從哪兒來的?是從「精」來的,「精」從哪裡來得?是從腎來的。

腎氣虛弱,我們神智就會恐懼,出現無緣無故的恐懼的時候,大家要引起注意,恐是腎虛的表現。

4、怕冷是腎虛

有的人很怕冷,老是覺得冷,人家覺得熱,他還覺得冷,夏天他要穿多一點的衣服,畏寒也是腎虛的表現。

腎是先天之本,腎中藏的精氣,有陽氣,也藏了人體的陰精。陽氣根源於腎,如果腎虛,人體的元陽虛弱,陽氣不太充足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怕冷。所以老覺得怕冷的人,肯定是腎虛的。

5、腳跟疼是腎虛

還有的人會出現腳跟疼痛,腳跟痛是典型的腎虛的表現,臨床上凡是說我的腳跟老疼,那自然要補腎了。

為什麼腳跟疼跟腎有關係呢?是因為我們的腎經是從腳底開始的。

我們前面講腎是主骨的,腳跟有跟骨,腳跟的跟骨是我們人體最辛苦的地方,我們所有的重量都在這個上面。

所以如果你的腎虛,腎氣不太充分,然後你的骨頭不太堅強,而這個地方承重又最多,就容易損傷產生疼痛,你的經脈運行不通暢也會疼痛,如果你足跟疼痛肯定是腎虛的。

6、經常無病呻吟是腎虛

如果一個人整天總是哼哼唧唧的,我們常說無病呻吟,老愛呻吟的人,就是一種腎虛的表現。我記得以前在農村的時候,能見到很多婦女,老覺得哼才舒服,其實這是一種腎虛的表現。

中醫將人常發出的聲音概括為「呼、笑、歌、哭、呻」五聲,並分別與五臟相對應,即肝呼、心笑、脾歌、肺哭、腎呻。所以呻吟就是腎虛,現在糾正一下,不是無病呻吟,呻吟是腎虛的表現。

7、總感覺疲勞是腎虛

最後一點,給大家說一下,現在大家天天都喊疲勞:「我很忙,我很累!」累的問題是什麼呢?疲勞其實是一種衰老的癥狀,大家想一想,正常的人會感覺到疲勞嗎?不會的。

我們所說的這種疲勞不是說今天勞動了一天,我很累,我想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就可以解除的,這是一個可以釋放、可以解除的疲勞。

現在的疲勞是什麼?是持續的不能解除的、也不能解釋的疲勞,他老覺得累,一持續就是很多年。

3、男女多少歲開始腎虛

女性到35歲的時候,是腎氣開始虛衰的階段,這是一個轉折點,按照中醫的理論,女性從35歲以後應該適當吃補腎的葯。

男性到40歲的時候,身體開始虛衰,這個時候也要適當補腎,這樣會有健康的身體。

4、腎氣足,百病消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腎主骨,生髓,通腦」,「腎主納氣,腎主水液」「腎開竅於耳」「腎司二便」「腰為腎之府」等等。

人體左腎為陽,右腎為陰。左腎司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之功能,右腎轄五臟(心、肝、脾、肺、腎)之運行。

腎對五臟六腑起著至關重要的溫煦、滋潤、濡養、激發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腎氣足,百病除」。腎中之元氣,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動力。腎虛則生命力減弱,各種疾病會接踵而來。

腎生精,精生髓,髓壯骨,髓通腦,腦為髓海。腎虧則髓空,髓空則骨軟,骨軟則腰膝酸麻,牙齒脫落,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關節炎、頸椎神經痛,甚至出現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反應遲鈍,精力下降,脫髮皮皺等現象。

腎陽虛衰,男人表現為陽痿、早泄、遺精;女人則帶下不止,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等。

腎虧是人體疾病的根源,許多內臟疾患的治療,應從補腎入手。中醫還有個歌訣:「肝病先調腎,腎病先調肺,肺病先調脾,脾病先調心,心病先調肝」。

5、補腎食療用黑芝麻丸

腎主水,其色黑,黑芝麻是黑色的,養腎的佳品莫過於黑芝麻。黑芝麻稟厥陰春生之氣而生,為五穀之首,可以補五臟,長肌肉,填腦髓,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

中醫中藥理論認為: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的作用。

可用於治療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鬚髮早白、脫髮、腰膝酸軟、四肢乏力、步履艱難、五臟虛損、皮燥發枯、腸燥便秘等病症,在烏髮養顏方面的功效,更是有口皆碑。

九蒸九晒黑芝麻丸被稱為「道家仙藥」,是補腎的「佼佼者」,具有使秀髮烏澤靚麗、補血養顏、明目補肝、祛風、潤腸、生津、養發等多種功效。

而其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鈣等元素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防止高血壓。同時可清除體內自由基,抗氧化效果顯著,對延緩衰老、治療消化不良和白髮都有顯著功效。

黑芝麻經九蒸九曬后,用上好蜂蜜和成丸,凝聚天地能量,易被吸收,入肝腎滋養百脈。

長期食用精神健旺相貌不老,排毒美容功效顯著,是可和冬蟲夏草等名貴補品媲美的性價比非常高的大補品,歷代都被修道養生者服用。連服百日,百日築基。

6、芝麻丸的製法和食用

芝麻丸製法有三種

一是晉朝道士葛洪傳下來的,見《抱朴子》:芝麻3斗,蒸熟后曬乾,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曬,如此反覆9次。

這時芝麻皮肉分開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棗膏調和,製成彈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3次,每次用溫酒送服1丸,忌食毒魚、狗肉、生菜。

服至百日,能除痼疾,1年皮膚光澤,兩年白髮返黑,3年齒落更生,4年水火不能害,5年行及奔馬,久服長生。

二是唐朝藥王孫思邈傳下來的:芝麻3升,蒸30遍,微微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3升調和,再用棒槌搗300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天早上服50丸。

40歲以上的人,久服明目洞視,腸柔如筋。

現代養生家通常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就是:將3升(約4斤)黑芝麻,用水洗凈,放在籠屜上蒸熟,曬乾,再蒸一遍,再曬乾,重複蒸曬9遍后,芝麻皮自然脫落,去掉,將剩下的芝麻仁炒香,搗300次,再用白蜜或棗糕調和,做成直徑約2厘米的丸子,每天早晨用好酒送服一丸。

為什麼要一遍又一遍的蒸和曬呢?這就是「九蒸九曬」,是中藥炮製中經常見到的,地黃、當歸、附子等藥材通常都是要經過九蒸九曬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藥效的,這裡面的學問非常大。

對於芝麻來說,首先,這是為了使芝麻易於消化。大家知道,芝麻是非常難於消化的,吃多了芝麻,再看大便都成了黑色,一化驗,你會發現很多芝麻還是原樣,根本沒有消化掉。

我們普通人平時吃芝麻,通常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其實這樣的芝麻仍接近生芝麻,吃下去很油膩,又難於消化,從腸胃走一遭,人體不得其福,反受其害。

經過九蒸,芝麻里的營養成分充分分解,油膩性大為減少,完全變成人體易於吸收的東西;經過九曬,芝麻又獲得了太陽的能量,這在養生家看來是得了天地間的陽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對人體大有裨益。

食用方法

送服芝麻丸的「好酒」,不是茅台,不是二鍋頭,沒那麼高的度數,古人喝的是米酒或黃酒。

我們今天也最好用米酒或黃酒送服這個藥丸,而且最好把酒溫一溫。服藥的時候,不能把整顆藥丸完全吞下去,這樣吸收不了。

芝麻丸的味道是很不錯的,要像吃某種美味一樣,以愉快的心情,細嚼慢咽,體會這丸藥對我的身體的滋養,這也是服用芝麻丸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千萬不能仍一丸在嘴裡,嚼巴嚼巴吞下去,然後咕咚一口酒就了事。

九蒸九晒黑芝麻

-------摘自武國忠的暢銷書《活到天年》

7、附:道家流傳千年的補腎法

功法一:呼吸心法——提腎氣

功法動作: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寬,雙臂上舉伸直,在腦後交叉,此時小腹略向前傾,雙手盡量向上伸直后壓,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

然後力量從腰椎發出,令兩臂以最大弧度從腦後向身體兩側壓下來,同時下蹲,兩手最後在兩膝間交叉,結束時意念集中在前腳掌5秒鐘。腳後跟不可離地。

(在兩臂向兩側下壓時,胳膊不使一點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

再站起時,前腳掌先用力,做為起動能量,緊接著將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兩腿不要用一點力量,向起站立。

兩手一直交叉,從胸前-直上頭頂-到腦後。(站立過程中身體頭腳在後,小腹向前,身體呈弓形)

呼吸方法:身體下蹲的整個過程,呼氣。身體向上站起的整個過程,吸氣。在呼吸轉接時,略屏息兩秒鐘。(最好用腹式呼吸法)

練習時間應根據個人體質,以不覺疲勞為宜。練后,很多人會覺腰酸,需要用兩手攥空拳,輕輕捶打后腰。

反應:通常練兩分鐘就會渾身微汗,腳掌發熱。有人會打嗝、放屁。雙手同時投實心球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長期效果,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現腹痛,腰酸等不適癥狀,可按摩復溜、太溪穴,很快解決。

功法二:引火歸源法——補腎益精,通調氣血

點按湧泉即點按足心。每晚臨睡前,用溫水將腳洗凈,盤膝坐於床上,一手握住腳趾,另一手點足心,每次點下去的時候要隱隱的疼。

湧泉是足少陰腎經穴位,摩擦此穴,可以,腎氣充足,則體健壽延。

最重要的能把平時節省下來的「錢」腎精存到銀行里。換句話說就是固腎。

功法三:心腎相交法——強補腎精,通治一切耳病

心腎相交法一:鳴天鼓

心腎相交法的第一種叫做鳴天鼓。我們的後腦勺就叫做天鼓。鳴天鼓要用到我們的聽會穴和勞宮穴。

人體的勞宮穴是最操勞的一個穴位,它是一個火穴,像我們肚子疼了,馬上就不自覺地用手去捂肚子,所以它是很操勞的。

具體鳴天鼓的做法是:

先用我們的手掌心,即用勞宮穴貼住耳孔,把整個手搭在後腦勺上,將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後往下一彈,產生一個彈擊的力量。

就這樣使勁壓住聽會穴,然後彈撥後腦殼,彈幾次再壓緊,然後突然放鬆,耳朵就會有一種特別清爽的感覺。經常這樣做對耳朵的保健作用很大。

心腎相交法二:按摩聽會穴

第二種叫做按摩聽會穴。耳朵里的聽會穴要怎麼做才能按摩到呢?其實還是採取的心腎相交法。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經的井穴,屬於心,耳朵、眼屬於腎。

首先,掌心向後,然後用中指插進耳朵孔里去,塞進去以後,手指在裡面轉180度,讓掌心向前,然後讓手指輕輕地在裡邊蠕動。

要注意,不要使勁地杵,而是輕輕地蠕動,就像小蟲子一樣在裡面輕輕的動,按摩上二三十秒后,突然將手指向前外方猛的拔出來,最好能聽見響。

這就是完整的按摩聽會穴的一個方法。如果你的手指插進耳朵里去以後,覺得指尖有一種黏著感,有吸力的話,這就是濕氣太盛的一種感覺,那在按摩完了以後,猛的將手指拔出來就可以了。

注意事項:這裡提醒一件事,做任何動作都要以不受傷為原則,就是說動作要輕、要柔、要緩,要輕輕地做,指甲也一定要鉸得很乾凈,然後用指尖輕輕地按摩耳朵裡邊的聽聞穴,千萬不要傷到耳朵。

心腎相交法三:手心搓腳心——補腎水、降虛火、疏通氣機

我們的腳底板有一個腎經的穴位叫湧泉穴,而我們的手上是勞宮穴。我們可以平時沒事的時候坐在床上,左、右手交叉,用掌心搓腳心,或者用手心拍打腳心。

這樣做有助於讓腎發揮收藏的功能,把氣往下引,把上面的虛火拽下來,這樣氣就不會壅在上面,病自然就好了。

如果人生一口大氣,氣全憋在上面的話,那就有可能會造成耳聾和耳鳴。那麼,用手心搓腳心有利於我們疏通人體的氣機,氣機順了,經脈通了,耳朵的病自然就會改善。

而且這樣做有助於改善睡眠,對有高血壓的病人也非常有好處。

心腎相交法四:揉耳法——疏通氣血

把耳朵給蓋上,然後用掌根揉耳朵背。但要注意,不是揉耳背這個皮,而是隔著耳背揉耳朵眼。揉的時候腦子裡要這樣想,好像隔著耳背已經揉到耳朵眼裡面去了。

當您揉兩三分鐘以後,耳朵眼裡面一發癢,就證明耳朵裡面的氣血過來了,長期這樣揉,耳鳴、耳聾的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揉的時候一定要閉上眼睛,因為七竅是相通的。揉完后睜開眼睛時,您會發覺眼睛變得很亮。

功法四:上廁所時不可說話——固攝腎氣

中醫認為,上廁所大小便的時候,一定要咬牙,咬牙能固攝住腎氣,尤其是在腎精上損害偏大的男人。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牙為腎之齒,是腎精華的外現。但不能亂咬牙,死咬著不放更耗腎氣;而應該是「腎齒兩枚如咬」,「如」就是好像的意思,就是好像有兩個棗核在兩個后槽牙之間,微微地咬著。

解手的時候處於一個吸氣、氣往裡收的狀態,是不開泄的。咬牙,並且提起腳後跟,就等於補了腎氣。

而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在廁所里一邊夾著手機大聲地說話,一邊大小便,這就是在損耗腎氣。這在傳統養生文化中是絕對不允許的,對身體損害極大。

功法五:叩齒法——固腎強腎

齒是骨之餘,是骨頭的餘氣,而腎又主骨。當人到了一定歲數,腎氣就會逐漸衰弱,牙齒也會鬆動。

牙齒里的經絡和腎經是相通的,只要堅固牙齒,它就可以對腎起一個反固的作用,就可以讓腎強壯。

健壯牙齒的好方法就是多叩齒,早上300下,用上下兩排兩個牙齒撞擊就行了,就這麼簡單。

注意事項:撞擊的地方主要是後面的槽牙,不要讓前面的牙先叩。

當您連敲幾天後,會覺得面色非常紅潤,原來蠟黃、比較發暗的臉色已經不見了。這就是氣血源源不斷地供到頭上去了,而且腸胃功能也會很明顯地得到改善,吃飯、睡覺都會特別香。

腎氣虛,恐懼大,腎精不是一天兩天能補回來,以上功法可作為保健時常練習,日日練習,時間長了就會感覺到好處了。


來源於中醫思維十

編輯/李小五 編號/GYZX0001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