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炎:都是布洛芬惹的禍

近日,Neurology 雜誌刊登了如下一則病例。

患者男性,35 歲,先後因呼吸道、胃腸道感染服用布洛芬治療后出現意識不清、癲癇發作,頭顱 MRI、MRA 等未見明顯異常,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示淋巴細胞、蛋白水平增高,最終診斷為非甾體類抗炎葯相關性無菌性腦膜腦炎。

患者因意識不清、癲癇發作於 2011 年 1 月就診。既往體健,來診前 4 天,其子女出現自愈性的發燒、身體疼痛。3 天後患者出現類似癥狀,服用對乙醯氨基酚及布洛芬治療。來診當天早晨,出現定向力障礙,不能簡單作答,救護車到達時患者癲癇大發作中,到達急診室后,再次癲癇發作,給予氣管插管保護氣道。

晚上頭顱 CT、MRI(含增強)、MRA 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腦電圖見瀰漫性慢波,鎮靜藥物相關性改變。血清梅毒、艾滋抗體(-)、免疫學檢查示 IgM(-)、IgG 抗體滴度(急性期與發病 3 周后)未見增高,腦脊液檢查示白細胞 7 個 /μL(淋巴細胞 62%),紅細胞 441 個 /μL,糖 69 mg/ dL,蛋白 83 mg/dL,腦脊液塗片革蘭氏染色、細菌培養均陰性,HSV-1、HSV-2、CMV、VZV、EB、腸道病毒、蟲媒病毒(西尼羅河病毒等)、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未見異常。

Advertisements

考慮患者為無菌性腦膜腦炎,經驗性給予頭孢曲松、萬古黴素、阿昔洛韋治療,患者病情逐漸好轉,4 天後出院,給予苯妥英對症治療癲癇。

2011 年 3 月,患者因流感服用奧司他韋治療 1 周后好轉。2012 年 12 月,患者妻子及兒女出現胃腸道病毒感染,幾天後患者也出現發熱、噁心、嘔吐、眩暈,再次服用布洛芬治療,次日,患者出現意識不清、癲癇發作,癥狀與 2011 年相似,至急診室后出現癲癇大發作,醫生給予氣管插管及類似於 2011 年的抗菌藥物治療。

此次來診行頭顱 CT、MRI(含增強)、腦電圖未見明顯異常,腦脊液檢查示白細胞 35 個 /μL(淋巴細胞 76%),紅細胞 0 個 /μL,糖 76 mg/dL,蛋白 105 mg/dL,腦脊液塗片革蘭氏染色、細菌培養仍為陰性,HSV-1、萊姆抗體、性病相關性檢查未見異常。血清抗核抗體、風濕因子、免疫球蛋白均為(-)。患者停用苯妥英,給予左乙拉西坦控制癲癇。

Advertisements

綜合患者兩次病情,均表現為伴有癲癇發作意識改變的淋巴細胞增高性腦膜腦炎,病毒學檢查陰性,因此考慮為無菌性腦膜炎 / 腦膜腦炎(單純腦膜炎也可表現為癲癇發作),常見的無菌性腦膜炎有 Mollaret 腦膜炎、自身免疫性腦膜炎、藥物相關性腦膜炎。

患者既往體健,風濕、免疫等指標未見異常,排除自身免疫性腦膜炎。患者兩次癲癇發作均為服用布洛芬后,高度懷疑布洛芬相關性腦膜炎,患者期間因流感服用奧司他韋治療后並未出現癲癇發作,且未再服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葯,因此,患者診斷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之後未再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葯,也未再有癲癇發作,複查腦電圖后無異常,停用左乙拉西坦。

常見的可引起無菌性腦膜炎的藥物如下:非甾體類抗炎葯(以布洛芬多見)、抗生素、靜脈應用免疫球蛋白、抗人 CD3 單克隆抗體 -OKT3 抗體(單克隆抗體,多用於移植后避免免疫排斥)。本病的發病機理目前尚未闡明。藥物與腦膜炎之間的時間關係尚不明確。

5%-10% 的患者表現為癲癇發作,影像學檢查多無異常,腦脊液可見蛋白增高(平均 124 mg/dL),75% 的患者中性粒細胞升高,余 25% 的患者表現為淋巴細胞增高。此類患者停止接觸上述藥物后癥狀均可好轉,預后好。

》》》閱讀更多醫生的事兒,請關注微信號——yike515(醫客)

"醫客"APP——最好用的醫生助手,各大應用市場均可下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