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女子熱水泡腳引發猝死!泡腳對「這幾類人」危害巨大!為家人健康,多看一眼吧~

民間有句老話「熱水泡腳,賽吃人蔘」。很多人在臨睡前都會泡泡腳,洗去一天的疲憊。特別是秋冬季節,隨著氣溫下降,用熱水泡腳幾乎成了很多人的一個習慣,尤其是中老年人。但是,熱水泡腳真的是眾人皆宜,且如坊間和網上傳的那麼神奇嗎?

請看兩個新聞事件↓↓

① 熱水泡腳猝死

據報道,武漢漢口一名46歲的劉女士在家中用熱水泡腳,突發腦血管動脈瘤破裂,經搶救無效后離世。

據醫生介紹,氣溫驟降時,腦血管疾病發病者明顯增加。泡腳過程中,人體血液循環加快,血壓也會隨之變化,血壓的變化和動力學的一些改變會影響腦部供血。劉女士患有腦血管動脈瘤,發病時正好遇到「天氣轉冷」和「用熱水泡腳」兩大誘因的刺激,導致腦血管動脈瘤突然破裂,腦出血以致死亡。

② 熱水泡腳致截肢

前不久,50多歲的糖尿病患者張伯(化名)就因為泡腳引起的足部燙傷,差點丟了性命,但最終也沒有逃過雙腳被截的命運。

醫生診斷,張先生長期受高血糖影響,下肢感知能力下降,泡腳時無法感知溫度被燙傷,從而引發足外疽。因其腳部的神經和循環受到損壞,而泡腳則增加了局部血液循環的負擔,致使這種不良的循環情況更加嚴重,並導致最終被截肢。

腳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人的雙腳上存在著與各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和經絡分佈,當用溫水泡腳時,可以刺激這些反射區,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溫經散寒、養經通絡的作用。

俗話說,腳不健康百病生,可見腳對人體來說屬於重點保護對象。但是,以上由泡腳而引發的悲劇也告訴我們,其實有幾類人群並不適合泡腳。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高血糖的影響,下肢易出現血管、神經病變。下肢微小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閉塞,導致足部供血不足,表現為患肢發冷、疼痛等癥狀,而足部神經病變,則引起肢體麻木、感覺減退等情況,對外界傷害反應遲鈍,如泡腳時無法準確感知溫度,稍有不慎就會被燙傷,下肢血供不佳又使其燙傷、破潰難以癒合,導致感染,甚至發展成足外疽而截肢。

2、靜脈曲張或血栓患者

靜脈曲張是一種由於靜脈血液迴流不暢引起的血液淤積血管腫,靜脈曲張一般常見於肢體前端,比如手和腳。這部分人群如果泡腳的話,就會導致靜脈進一步擴張,此時血流就會更加迴流不暢。專家特別提示:泡腳時不要拍打,會導致血栓移位,引發猝死。

3、有腳氣的人

我們通常所說的腳氣,實際上是一種真菌感染,而泡腳的最佳溫度剛好很適合真菌的生長。泡腳過程中如果用手來搓皮膚的話,很容易造成皮膚的損傷,而進一步地引發感染。因此,腳氣患者泡腳時更容易發生感染,和別人共用泡腳盆也會傳染給他人。

4、心腦血管病患者

熱水泡腳后,高水溫使神經受到刺激,毛細血管擴張。高溫則加速了血液流量,短時間內增加了心臟、血管的負擔,有加重病情的危險,因此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適宜用過熱的水泡腳。

5、空腹或過飽者

空腹或過飽的人不宜泡腳,因為泡腳時足部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腸及內臟血液減少,影響胃腸消化功能。即飯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對消化不利;飯後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腸的血容量減少,影響消化。

6、陰虛內熱的人

這部分人群本身就是熱體的,平時手心發熱、臉色潮紅、或者心跳很快、汗很多。泡腳可能會引起流汗、頭暈,並且泡腳會促進陽氣,使陰虛加重,虛火上升。建議這類人最好不要泡腳。


如何正確地泡腳?

秋冬季節,泡腳對於正常人來說是不錯的保健方式,溫度的增高能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所以每到冬天,很多人喜歡泡泡腳。但泡腳有益的前提是正確地泡,而很多人喜歡從水很燙泡到水全涼,甚至有的不停地添加熱水,持續泡一兩個小時,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

那麼該如何正確地泡腳呢?

① 時間要求

將泡腳時間安排在睡覺前1小時,這樣有利於休息時肝臟進行排毒、解毒。

② 注意溫度

普通人群在泡腳時,水溫不能太燙,應控制在40℃左右(一般38℃~45℃)。對於腿部感覺較差的人群,水溫應更低一些。

③ 控制時長

泡腳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

④ 選擇木桶

泡腳器具最好選擇可以控溫的木桶。



via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