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九大博物館的其他珍藏——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博物館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十緯路二十六號,為一座綜合性博物館。館舍原為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1931年後,滿洲國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於1949年7月7日開放,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東北博物館,於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為遼寧省博物館。2004年11月12日,籌建六年的遼寧博物館新館開館。遼寧博物館藏品總量達11.5萬件,以遼寧地區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歷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藏品分為考古、書畫、雕刻、陶瓷、絲綉、服飾、銅器、貨幣、漆器、景泰藍、傢具、古生物、少數民族文物、甲骨、碑誌等17類文物,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收藏體系,其中尤以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誌、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遼博的鎮館之寶包括商代獸面饕餮紋大鼎、西周鴨形尊、唐代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等國寶文物,以及不少末代皇帝溥儀當年從紫禁城帶出並散佚到東北的書畫珍品,比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北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清代徐揚的《姑蘇繁華圖》等。只是這些寶貝均為重點珍藏,有些偶爾才能看到。

(圖片來源於網路)

胡燕透越千年的熒光——鴨形玻璃注

1965年9月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長20.5厘米。鴨形玻璃注、腹徑5.2厘米,重70克。淡綠色玻璃質,質光亮,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後身加重,才得放穩。此器造型生動別緻,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這件質地純正,完整如新的鴨形玻璃注的造型及裝飾藝術與風格皆屬羅馬玻璃系統。其吹管成型、熱貼玻璃條等也是古羅馬玻璃製作的常用技術。經檢驗,材質更是當時中國尚不能自主生產的古羅馬帝國的鈉鈣玻璃。可見這件鴨形玻璃注應是產於今敘利亞至地中海沿岸一帶的古羅馬帝國,其傳入途徑是由西域經過草原之國——柔然,再傳進馮氏北燕的。它是研究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出土玻璃資料寥寥可數的情況下,鴨形玻璃注不愧是中外現存羅馬玻璃器中的瑰寶!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千年盛世的貴婦皎容——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畫,粗絹本,設色,縱46厘米,橫180厘米。卷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遊園。不設背景,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全圖六個人物的主次、遠近安排巧妙,景物襯托少而精。兩隻小狗、一隻白鶴、一株辛黃花使原本顯得孤立的人物產生了左右呼應、前後聯繫的關係。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使人物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而用筆和線條卻細勁有神,流動多姿。濃麗的設色,頭髮的鉤染、而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較好地表現了貴族婦女的細膩柔嫩的肌膚和絲織物的紋飾。《簪花仕女圖》是周昉貴族人物畫風格的代表。同時也體現出貴族仕女養尊處優、無所事事、遊戲於花蝶鶴犬之間的生活情態。

《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這種仕女畫風格在當時畫壇上頗為流行,極大地影響了唐末乃至以後各朝代的仕女畫壇和佛教藝術。該作展現了極為濃郁的時代特色和民族氣息,是中國傳統繪畫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千年技術革命的先進產物——紫鸞鵲譜

紫鸞鵲譜縱132厘米,橫55.6厘米。此幅完整地保存了兩組圖案。每組由五橫排花鳥組成,連續不斷的枝葉把牡丹、蓮花等花卉連在一起,文鸞、仙鶴、錦雞、孔雀等禽鳥在花叢中展翅飛翔。以紫色為地,使用藍、綠、白、黃等深淺不同的色彩表現花鳥的線條層次。用搭梭技法避免裂縫的出現。原題為"鸞封奕葉圖"。緙絲又稱「刻絲」,是一種以平紋為基本組織,依靠繞緯換彩而顯花的精美絲織物。緙絲最大的特點是通經斷緯,在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的交界處呈現一些互不相連的斷痕,似刀鏤刻狀,古人形容其「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稱緙絲。北宋的緙絲精細富麗,紋樣結構既對稱又富於變化,力求實用,並創造了「結」的戧色技法,即用相近的二色或三色絲線按退暈的色階層次順序緙織,從而使紋樣更具有立體感而富於裝飾性。這幅緙絲紫鸞鵲譜是北宋極有代表性的緙絲精品,堪稱稀世之寶。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遼博市府開館之際,第一期推出了"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中國古代碑誌展"、"清宮瓷器展"、"遼代陶瓷精品展"、"中國古代貨幣展"、"明清工藝品展」遼寧省博物館工藝品展"等七個館藏文物專題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