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親子教育——易子而教

應付完那個狡辯的淳于髡,孟子的得意弟子公孫丑向他請教了一個問題,引出了一個成語「易子而教」,這是什麼道理呢?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於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孟子.離婁上》

譯文:

公孫丑問:「君子不親自教育不肖的兒子,為什麼呢?」孟子說:「由於情勢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理,用正理無效,就會動怒,這樣就傷了感情了。兒子會說,『您拿正理教我,而您自己卻做不到。』那就會使父子間互相傷感情了。父子間互相傷感情,便很不好了。古時候互相交換兒子來進行教育,父子間不求全責備。否則會使父子關係疏遠,這是最大的不幸。」

Advertisements

老張漫談:

自己的孩子不能自己教育,這是什麼道理呢?孟子的解釋是:情勢行不通。邏輯上是這樣的:施教必然要用正理正道,正理正道不為兒子融會貫通時必然會生氣發怒,尤其是沒受過關於教育學方面培訓和學習的人,特別是對自己孩子期望值很高的人就更會惱怒,這樣的情緒會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孩子可能會反駁:你教我的這些大道理,你也未必做得到。被兒子反斥,父親自然會惱羞成怒。父子之間的感情,由此會逐漸惡化。這樣的教育不但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還傷了感情。而家庭關係,父子關係重要的還是親情,把這親情傷了,就會產生隔閡,也就是所謂的代溝,這樣當然不好。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本來是為了孩子好,怎麼不但沒效果還把孩子惹毛了呢?本文孟子也給出了答案,孟子認為,父親教子而相互感情惡化,內在的心理動因是因為相互責善。責善,因求完善而相互責備之意。也就是過於求全責備的意思。現今家長對孩子要求苛刻,從心裡認為自己生的孩子怎麼會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呢,於是要求比誰誰誰家的孩子分數高,或是其他。另外孩子對於父母也有這樣的心理,所謂的孩子之間的攀比拼爹,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個讓自己有面子的老爸,這讓奮鬥中的爸爸倍感壓力。其實,親子教育的關鍵還是在於感情,最應該做的是鼓勵、分享和陪伴。

Advertisements

孟子的「易子而教」的理論讓我想到古代的私塾和明智的君王給太子請的老師。原來教育就是教育,家教更多的還是以身作則的身教。不管你多有學問,還是應該讓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信任並尊敬他的老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