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聖地贛州盡顯楊公風水文化內涵

唐末五代初,寧都洛口人盧光稠入主虔州城,成為第一個本土出身的最高行政長官,為滿足自己稱王的政治企圖,盧光稠把城市進行了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系統規劃和擴張,他聘請當時因避戰亂流落贛州的國師楊筠松為古城作風水規劃布局。

楊公珍惜這次機會,把自己的風水理念貫穿了整個贛州古城的規劃:

1) 贛州城:十龍聚龜的形勝之地:

章貢新區十字路口的地標建築十龍聚龜,是風水景觀,反映了贛州城的龍水交會狀況。

傳說盧光稠主政虔州期間,與楊筠松過從甚密,曾請楊公為其擇地築「盧王城」(即今贛州城)。盧王城位於今贛州城東北角,中心在郁孤台和八境台之間,三面臨水。古城為「通天龜形」,龜尾在八境台,故名「龜尾角」。所轄十縣(贛縣、雩都、虔化、興國、信豐、安遠、會昌、石城、龍南、瑞金,此為宋時虔州十縣,不含當時南安軍所轄三縣,即大庾、南康、上猶)為蛇形,故贛州市過去有「十蛇聚龜」之說。贛州古城中原開有獅子兩泉和鳳凰、嘶馬、金魚三池。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掘地得一方石頭,上面刻寫有鉗記云:「穿開獅子兩條泉,九秀回龍出大官,金鯽魚池賜金紫,鳳凰池上出名賢」。

Advertisements

楊筠松巧妙地利用了贛州城的地理地貌特點,將古城贛州的輪廓規劃建設成為一隻巨龜形狀,而且是迎逆章、貢兩江而上的上水龜。加上章貢兩江上游共有10條主要支流,宛如游蛇順流而下齊聚贛州,這樣一來,贛州城就成了十蛇聚龜的形勝之地。

2)拓展城市範圍,滿足盧光稠稱王的城市功能需要:

這次擴張,將城市從一平方公里沿貢江向南擴展為三平方公里,街衢在原有陽街、陰街兩街的基礎上增加為六街,南面開護城河聯通章貢兩江,一大片與東面貢江相連的低洼河灘地進入了新城廓的範圍。

3) 勘測出贛州城中軸線和生旺方位,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

經考察,贛州城的祖山是崆峒山,經石船山(今楊仙嶺)蜿延至天竺山,直延郁孤台為龍盡氣鍾。

當年的舟汝王府的選址以及古城牆和五道城門的布局,都是依照楊公古法風水理論來選址布局定向的。

Advertisements

楊筠松根據贛州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確定了城市發展的軸線。以北端的衙署為原點(今市公安局),一直向南、向南、再向南。當年楊筠松規劃的擴城方向,東西兩側是發展到章貢兩江的河岸線為止,擴城的主要發展方向則是由衙署前的陽街(今建國路和文清路),向南發展。直到今天,贛州市的城市發展主軸,都是沿著這條向南的脊線擴展的,上世紀50年代的紅旗大道,90年代的文明大道,直到今天正在建設的水南新城區,都脫離不了楊筠松當年勘定的這條城市發展的「風水」主軸。

楊筠松為配合盧光稠稱王的政治需要,重構了衙署,重構后的衙署,符合稱王政治目的的禮制要求,以至贛州的百姓都將衙署稱作「皇城」,並延續至今日。皇城前面的甬道和軍門樓仍遺迹尚存。

從明代嘉靖年刻本的古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完全證實了楊公當年的風水布局,各功能分區均符合楊公的風水理法:諸如贛州府、贛縣、察院、都察院等都放在子午中軸線上,贛州府、文昌塔、文廟,精忠祠,拜將台等布局在六秀方。而城隍廟、濂溪祠、報忠祠等布局在在墓、絕方位。

清代以來,贛州城的營建者,為追求城市主導視野中完美的山水景觀,竟然敢為天下先,將文廟、武廟、郁孤台、壽量古寺、八境台等城市主要建築的軸線改為南偏東達到36度,坐乾和巽,使得建築的軸線朝向南郊的崆峒山主峰寶蓋峰,形成坐三陽、面崆峒, 得到了山水組合的完美「風水」格局。

4)對城市街道進行了整體規劃。

至清代中期,贛州古城的道路網路基本完善定型,楊筠松當年規劃的以衙署和城門為起止點的六條大街。唐代的十字街位於今建國路與西津路,章貢路相交之處,由衙署直通正南門稱為陽街。東西向的西津路和章貢路分別通向西津門和涌金門,稱作橫街(今贛江路)和劍街(今中山路和濂溪路)。另外,還規劃建設了陰街和斜街。楊公這位風水宗師對贛州城規劃建設完成後,贛州城的格局已基本上確定下來。

六條大街成為了贛州古城的主幹道,在主幹道劃分成的街區內,營造了若干次幹道以及密集的巷道。這就是清末贛州城內的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這總共108條街巷,共同構成了贛州城完備的道路網路。

5)水口塔的營建:

步入古城,我們在龜角尾或站在古城牆上可觀贛州古城水口和水口塔。

章江貢江匯合處下游的儲潭就是贛州城區風水的水口處,天盤測定為壬子火局。 明代萬曆年間,贛州都御史謝傑,組織贛州士民捐資,在兩江合流后的贛江西岸,建造了高達40米,六面九級的玉虹塔,因塔身粉有白灰,俗稱為白塔。白塔所處的位置是十八灘的入口,堪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水口塔,它的功能,一是成為贛州城水口的標誌性建築,為贛江上的舟船導航引路。二是起到障空補缺、美化城市入口空間環境的功能。三是起到鎮水的社會功能,以祈求贛州城免遭洪澇災害,1992年,白塔的地宮中曾出土過一件重達75公斤的特大鐵元寶,上面銘鑄有「雙流砥柱」四個大字,這是對時人建塔心態最貼切的詮釋了。四是具有滿足人們篤信風水,堅信建水口塔可以聚財心態的文化功能。

此後,贛州城的官紳士民,又於清代的乾隆年間,在城市貢江上游的水口建造了龍鳳塔。繼之,又在城市章江上游的水口建造了吉埠塔。這樣一來,贛州城的三處城市入口,都建造了體量適度、天際輪廓優美的水口塔,使贛州城的周邊景觀達到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完美。

6)楊公風水理論指導下營建的風水塔:

據文物工作者的調查,贛州市下轄的十八個縣市區,現有明清時期的古塔達40餘座。這40餘座明清古塔,沒有一例屬於佛教意義的塔,而全都屬於堪輿學意義上的風水塔。

據學者黃志繁考證,明代贛南出現的改造風水以興科舉的現象,是宋以來贛南社會變遷的一個結果。在縣學普遍被改建,大量風水塔出現的現象背後,表現出來的則是儒家理念在地方社會影響的增大和整體社會普遍追求「士紳化」的社會心態。

贛州歷代風水師積极參与興建文峰塔,如「廖邦明,興國人,字睿堂,監生,以堪輿術著名遠近。晚年歸里議於邑之巽方,建文峰塔,坤方造回瀾閣,援證古書,識者是之,遂從其議。西山塔頹廢已久,亦由邦明建議興復。」

他們的風水手筆集中體現了贛州形勢派風水之一的科舉文化風水理論與實踐.值得後學者對文峰塔的風水作法引起重視和研究。

楊筠松除了在贛南從事風水實踐活動以外,還攜同弟子為周邊地區人民服務。據《撫樂流坑董氏族譜》載:流坑是一處經過風水宗師楊筠松選址的風水寶地 。至今流坑流傳一句話: 「只要水流庚,千年好流坑」。

據《撫樂流坑董氏族譜》載,流坑開基祖一世董合夫婦和二世董楨(董合長子)夫婦的墳塋,都是請楊筠松、曾文辿師徒卜定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