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總結

人物

主要理論及其觀點

桑代克

①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桑代克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

②痕迹衰退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迹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弱,以致最後消退的結果。

③聯結-試誤說。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刺激--反應聯結,這種聯結是通過是通過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而自動形成的,不需要以觀念作中介。嘗試--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

④相同要素說。桑代克等人發現,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學習上的遷移只不過是相同聯結的轉移而已,相同聯結越多,遷移越大。

皮亞傑

①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年)。

②道德發展階段論。皮亞傑採用對偶故事法發現並總結出了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即兒童道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認識、轉化發展過程。具體為自我中心階段(2~5歲);他律道德階段(6~8歲);自律道德階段(8~11、12歲);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後)。

維果斯基

認知發展觀: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心理發展觀;內化學說;最近發展區。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發展受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人格的發展貫穿個體的一生,整個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以下八個階段: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1.5~3歲);主動感對內疚感(3~6歲);勤奮感對自卑感(6~12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親密感對孤獨感(18~25歲);繁殖感對停滯感(25~50歲);自我整合對絕望感(50歲直至死亡)。

加涅

①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複雜、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把學習分成八類,依次是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想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的學習、解決問題的學習。

②根據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運動技能。

③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斯金納

①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②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認為,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而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其基本規律主要有正強化、負強化、懲罰、消退、逃避條件作用和迴避條件作用。

③程序教學的創始人。

班杜拉

①班杜拉將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他認為,觀察學習是人的學習最重要的形式。

②班杜拉把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保持、復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在動機過程中,觀察者因表現所觀察到的行為而受到激勵。他還認為習得的行為不一定都表現出來,學習者是否會表現出已習得的行為,會受強化的影響。他把強化分為三種: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③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布魯納

①學習觀。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②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和強化原則。

③發現學習。

奧蘇貝爾

①對學習的分類: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係把學習分為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

②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理論。

③根據學校情境中的學業成就動機,奧蘇貝爾將動機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④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⑤知識學習的類型:根據知識本身的存在形式和複雜程度,知識學習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並列結合學習。

羅傑斯

①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其學習理論主要有: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標觀;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學生中心的教學模式。

②來訪者中心療法又稱求助者中心療法,患者中心療法。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創立於20世紀40年代。

耶克斯和

多德森

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於學習效果的提高。同時,他們還發現,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馬斯洛

①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②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被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

阿特金森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即人們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的積極情感的傾向性;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即人們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力求成功者傾向於選擇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避免失敗者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

維納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在性、穩定性和可控性,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部環境。

賈德

概括化理論是賈德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後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的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產生遷移的關鍵則是學習者所概括出來的,並且是兩種活動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經驗。賈德所做的「水下擊靶」實驗,是概括化理論的經典實驗。

馮忠良

①操作技能形成的四階段模型: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練。

②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階段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

布盧姆

①掌握學習理念。

②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

柯爾伯格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兩個階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艾里斯

他提出了一個解釋人的行為的ABC理論。曾提出理性情緒輔導方法,他認為人的情緒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合理的觀念產生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向的、不穩定的情緒。

羅森塔爾

教師期望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通過教師自覺或不自覺的言行直接或間接作用於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

富勒和布朗

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