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盲從的父母


做父母,我們需要思考,做功課花時間理解孩子,然後我們就能收穫輕鬆和愉悅

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成為了父母。當我們成為父母,我們開始學習。於是,就會有很多父母很願意去聽一些專家講育兒的經驗,看一些育兒方面的書,然後呢?


專家說了,孩子應該在這個月齡補鈣。我們家小寶寶拉肚子了,專家說其實是胃腸道菌類失調,應該補充一點益生菌。小朋友不會爬了,書上寫了小朋友不會爬,其實是感統失調等等。

這些家長們是善於熱情積極的,為了孩子去看了很多的書,聽了很多講座,借鑒了很多他人的經驗;這些家長們也是善於學習的,只有善於學習的家長才會花時間花精力去學習如何當好的父母。


可是,當這些家長有了一點點育兒知識,去看了某專家說的話以後,他們就會容易跟著專家走,然後把自己的小朋友所有的表現往書上說的話上面套,然後按照書上寫的方法來進行解決。這樣做父母看似很省心,因為當他們遇到問題時,只需要去看書,然後也去聽了專家的講座,根據書上或者講座上面寫的方法來解決就可以了。

Advertisements

但是實際情況可能是,當我們去套用了書上的方法時,我們會發現,這套方法不適合自己家的孩子。那是怎麼回事呢?是書上寫錯了嗎?是專家講的知識有問題嘛?


其實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專家寫的情況可能適合大多數的孩子,但是不一定真正的就適合你家的孩子。可能這次這個問題用書上的方法解決的了,下次同樣的問題可能就解決不了。為什麼?因為同樣的問題不一定是同樣的原因引起的。我們去解決問題時,應該治本而不是治標。


我們不應該做盲從的父母,不要別人說什麼就聽進去了,就覺得是對的,而應該具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斷力。那怎樣形成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斷力呢?這個和知識,還有專業都是息息相關的。

那麼對於每一個家長來說,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看,很多的育兒書籍,然後去辨別每一本書裡面講的方法究竟正確還是不正確,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既不盲從,然後又能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呢!

Advertisements


我認為是這樣的,首先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是最了解自己家孩子的,我們需要首先判斷自己家孩子的類型。

比如我們家的孩子是敏感型的,所以呢,有一點風吹草動,她就會特別敏感。

我們家的孩子是觀察型的,發現新的玩具遇到新的事物,不會馬上就去;而是會在旁邊慢慢觀察。

我們家小朋友是主動探索性的,遇到好玩的事情跑的特別快,但是不夠小心謹慎,很容易傷到自己等等。


每一種孩子的氣質不一樣,那麼他們所表現的形式以及同樣的活動對於他們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一定要先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哪種類型的孩子?然後呢?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首先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哪個類型的孩子知道怎麼樣的方法對她來說會更有效,包括性格,性格的不同,性別的不同,家庭環境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性格,所以遇到同樣的一件事情,對待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方式,那麼不同的方式也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家長一定不能看到書上寫這個方法很好,然後就去嘗試,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孩子的性格特徵。


要想做不盲從的父母是需要去做很多功課的,怎麼去做功課呢?


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需要思考還需要查閱相關資料。比如說補鈣的這個問題。今天有一個專家說你們家孩子掉頭髮啦,可能是缺鈣;明天有一個專家說孩子睡覺不好,可能是缺鈣。然後很多家長就開始焦慮,遭了,我家孩子又掉頭髮,睡眠又不好,肯定缺鈣,缺鈣就補!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拿來主義,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我們在遇到這種問題時,需要做的功課是:如何判定孩子缺鈣?如果孩子缺鈣,會有什麼影響和反應?用什麼方式補充鈣是最科學合理的。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去百度一下,微量元素的缺乏有什麼表現,而且我們不能看到其中一種表現就確認孩子缺鈣,也就是說我我們思考的問題其實是如何去判別小朋友是否缺乏微量元素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要抓住問題的最根本的重點。然後我們下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日常的行為去補充到小朋友的微量元素?而不是聽到人家說哦,我們喝骨頭湯能補鈣,然後我們曬太陽能補鈣,而是去知道,鈣怎麼樣產生的,然後我們發現補鈣的同時需要補充VD,於是我們可以給小朋友補充適量的VD,適當的曬太陽等等。那麼通過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我們可能花了20分鐘去查閱資料和學習,看似十分花時間,但是我們知道了如何去判斷孩子的微量元素缺乏的問題,而且也知道了孩子的哪些表現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那麼下次遇到相似的問題時,我們走的彎路就少了。


其實在帶養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點。

再舉個例子:有家長問,我們家小朋友晚上睡覺不好是不是因為夜奶的原因呢?那我是不是應該給孩子斷夜奶呢?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但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應該是,如何判定小朋友是否需要夜奶,以及小朋友夜醒的原因有哪些。當我們去思考這2個基本問題時,我們會學到大量的關於夜奶和夜醒的知識,當我們鞏固了這些知識以後,我們自然就可以做出判斷,是否需要調整夜奶。那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是有自己的生長曲線的,而且每一個家庭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有一些家長生活比較悠閑,不用上班,晚上適當的給孩子喂夜奶,孩子長的很好,然後也不會影響到家長其實是沒有關係的。有一些家長可能因為要上班,然後呢,晚上起不來,沒有辦法去培養睡眠習慣,躺著喂孩子夜奶,那麼也是可以的。有一些家長,因為夜奶,孩子1小時一醒,那麼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家長的睡眠以及孩子的成長,那麼肯定是需要調整的。所以,遇到很多問題不能一刀切,需要結合自己家裡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不能一味的只看書上怎麼寫就怎麼樣去做。

比如同樣是不好好吃飯的問題,有一些小朋友可能是因為積食,然後不願意多吃,有一些小朋友是因為吃飯的習慣不好,長期被家長逗著吃,那有一些小朋友可能是心理因素,比較抗拒吃飯這個事情,那麼一定要根據自己想要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


不能像電視廣告那樣,孩子不吃飯請喝,某某某口服液對吧。那小朋友不吃飯可能有各種原因造成的,也不能說就一定是缺乏某種元素了。那其實,這個口服液喝下去可能真正缺鋅的小朋友喝了是會有一定效果的,那麼它會覆蓋一部分人群,所以為什麼我們的很多葯吃下去?有一些人是效果很好的,但其他人並不是這樣。所以,一定要找清楚原因,不能聽著半截去直接拿來用。


又比如說小朋友咳嗽,有些家長說,我知道喝冰糖梨子水可以對咳嗽有幫助,其實這個也是不對的。不同的咳嗽肯定是有不同的方式來解決的。冰糖燉梨是可以幫助孩子解決熱咳的問題,但小朋友到底是熱咳還是寒咳呢,就由家長去判斷了,那麼怎麼樣去判斷呢?這又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點。所以當我們去看到問題時一定要去選擇到小朋友最根本的問題,如何去判定小朋友現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和問題導致的這個事情發生,然後再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看到問題就套用書上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做不盲從的父母其實也是非常花時間的

當我們遇到每一個小問題的時候,都需要去找到最基本的思考點,然後去查詢相關的資料,那麼在前期可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做很多的功課,那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去解決了這樣的一些小問題,但我們會發現,我們有的育兒知識越來越豐富了,知識結構也成體系了,知道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於是到後來小朋友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順,相應花的時間反而會越少。


那如果是前期每一個小問題都不去思考就直接去解決的話,那到了後面被發現問題越來越多,需要解決的知識點也越來越多,就會更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主線的思維去把最關鍵的問題找到,然後解決它。

當我們做到了不盲從,找到了最基本的知識點,花時間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帶孩子越來越輕鬆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每件事情的原理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已經知道了,應該怎麼樣去和孩子交流,我們也去理解了孩子,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是非常愉悅的,因為他能感受到父母的,能感受到家長的理解,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也是在不斷學習成長的。

所以,一定不能做盲從的父母,一刀切的問題,適合所有孩子的解決方法是不存在的遇到問題多思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帶養方式,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好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