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菌牆覆泥栽培技術

黑木耳的生活能力較平菇弱,即使用熟料栽培,因其發菌慢,常污染雜菌。再就是采第一潮耳後,極易發生暴發性綠霉污染。針對這些問題,山東省平度市第二職業高中經三年時間探索,摸索出一套菌牆覆泥栽培黑木耳的高產技術。應用該技術栽培1000千克料的黑木耳,在室溫下發菌時間近45天,污染率僅0.5%,生物效率達100%以上。該技術要點如下:

㈠ 適時制種 原種培養基配方為:棉籽殼78%,麩皮10%,黃豆粉、玉米粉各5%,糖、硫酸鈣各1%,磷酸二氫鉀、硫酸鎂各0.1%,含水量65%。用罐頭瓶裝料,聚丙烯膜封口,高壓滅菌2小時。母種菌絲長好后,嚴格按無菌操作轉接原種,將接好種的瓶置於電熱毯上,以擺放2—3層為宜,上蓋棉被,通電調節溫度在26—30℃,每隔3天將上下層原種瓶互換位置,並剔去污染菌種瓶。約經45天(2月底)菌絲可長滿瓶。

Advertisements

㈡ 制栽培袋 栽培袋培養料的配方為:棉籽殼88%,外加麩皮10%,複合肥和石灰粉各1%,含水量65%。拌勻后堆積發酵,做成高1.2米、底寬1.5米、長度不限的梯形堆,在其上用杴柄打一些通氣孔,每隔2天翻堆一次,第3次翻堆時檢查發酵情況,以上下色澤均為黑褐色、有清香味為發酵完好。補足發酵過程中蒸發的水分后裝入17×45×0.04厘米的筒袋,每袋折裝乾料400—500克,鬆緊要適度,以袋壁光滑、緊貼培養料,手握料袋不留指頭窩為宜,裝袋時要注意輕拿輕放,以免扎破袋。用細繩紮緊兩端袋口。常壓滅菌達100℃保持3—4小時,停火后一天開鍋降溫,取出后按無菌操作規程,打開兩端袋口接入長滿菌絲後放置7天左右的原種,每瓶接20個料袋,紮緊口,移入發菌室發菌。

Advertisements

㈢ 針刺微孔發菌 發菌室於使用前3天先噴來蘇爾再噴敵敵畏,以殺滅害蟲和雜菌。入室后第3~5天菌絲開始萌發定植和吃料。這時用縫衣針在兩端菌絲髮白的區域刺5—6個小孔,10天後當兩端菌絲伸長5~7厘米時,在離兩頂端4.5厘米處各環繞打6~10個孔,過10天照此法再打一次孔。約30~40天菌絲可長滿袋,菌絲長勢旺、潔白,污染率僅0.5%,菌絲長好后再培養5天即可進行栽培管理。

㈣ 菌牆覆土栽培 發菌若在4月中旬結束,因此時氣溫不高可採用牆式栽培法。發菌若在6~7月結束,則應先按傳統的吊袋方法出耳,到8月底9月初袋內水分降到30%左右採用牆式栽培,以防牆內高溫污染青黴等雜菌。

具體做法:在發好菌的同時,選房前屋后靠近水源、通風、地勢高的空閑地,根據栽培數量的多少,劃出一定面積,菌牆寬70厘米,走道寬70厘米,南北方向。將菌牆基礎挖深40厘米,把挖出的土拌入占料重1.5%的石灰粉,曝晒2~3天後堆起,均勻地噴一遍濃度3%的甲醛溶液,覆薄膜悶1—2天,攤開加入料重1%的複合肥,1%的鈣、鎂、磷肥及一定數量的草木灰,調成砌牆的泥。在菌牆溝底中央橫鋪一層磚,在磚上加一層泥,將脫去袋的菌筒橫放在泥上,菌筒間隔1厘米,在其上加一層泥再放菌筒,依此砌成高70厘米左右的菌牆。菌牆兩面再抹上0.5~1厘米的泥,菌牆頂部用泥砌一個水槽,供以後往菌牆中補水及營養。最後在場地四周打上80厘米高的木樁,拉上鐵絲,上架草簾遮光保濕,平常只要向菌牆兩邊的溝內及頂部水槽內加水即可。以保持菌牆空間濕度80~90%為準。採收時將草簾揭起。採收1~2批后,向水槽內加營養液(配方為蔗糖1%,尿素0.5%,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05%)。一般可採收4批耳,頭批即可取本創利。此法也可在室內栽培,為充分利用空間,在菌牆頂部的空間還可採用吊袋式栽培。

「一人創業,眾人均攤,共享收益」,互幫互助,共抵風險。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經驗、缺人脈,返鄉創業看起來美做起來難。怎麼辦? 關注"返鄉互助「微信公眾平台:fanxianghuzhu

返鄉的青年、中年、企業家,鄉村歡迎你們回村,父母親等待你們回家,「返鄉互助」助你一臂之力。你們回家了,鄉村才有希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