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好脾這個「水堤」,抵禦泛濫的水濕

  • 當有一天你出門了,回家時發現家裡到處都是水,這時你的第一反應是趕緊去看看是否水龍頭沒關好,或者是不是暖氣漏水了,之後再去處理家裡的水患。這種道理用在濕病的治療上,就是既要把濕邪趕走,又要找到引起濕邪的源頭,只有這樣,我們身體這座家園才不會經常被「水患」威脅。

明代張景岳說:「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也就是說脾是水的堤壩,養好脾能防止水濕的泛濫。這就好比一個水壩漏水了,你若只管疏通下游的水道而不去修築水壩,那水患永遠也治理不完。

脾運化水濕的功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脾在接受了由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后,通過運輸作用,將一部分有用的水液上輸於肺;二是脾將運化后的水液下輸到腎。脾在水液運化中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樞紐,上至肺,下至腎。如果脾虛了,不能正常地「運化」,就會令「水濕內停」,而且脾虛的人往往也容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倘若脾胃運化正常,不管是外濕還是內濕,都不會停滯傷人。

Advertisements


  • 如何保養我們的脾呢?

有句古話叫:滿招損,謙受益。對於我們的飲食也是如此,我非常提信「減食增壽」的理念脾主運化,可運化水谷精微。你想要脾胃把食物腐熟得更徹底,就不能給它太多的負擔。而是要留有空間,這樣你吃進去的食物才能被徹底消化。打個比方,不知道大家見沒見過農村所用的柴火灶,燒火時如果把柴火塞得滿滿的,火勢就大不起來,甚至有可能熄滅,只有留點空間,柴火才能燃燒得徹底。我們的脾胃也是如此。尤其是對於那些脾虛的人,運化功能本就不足,如果此時再超負荷工作,脾虛更重,水濕也更加排不出去了。

在遵循這個原則的前提下,大家也可配合其他的養脾方法進行調理,比如吞津法。這個方法不但能養脾,還有補腎作用。

吞津法吞的是人的唾液。現在有的人愛吐唾液,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因為唾液也是人體津液的一種,中醫將其稱為「金津玉液」,足以見得其重要性。《黃帝內經》里說得很明白:「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

Advertisements

唾液其實包含兩種:一種是唾沫,跟腎有關;一種是口水,跟脾有關。如果人的唾液出現了問題,常常要從脾腎上找根源,比如睡覺時總流口水,多半就是脾虛在作怪。與此相應的,

如果我們能好好利用睡液,那也就能補養脾腎。吞津法做起來非常簡單:每天早晚,靜坐,舌抵上顎當嘴裡的唾液滿了以後,隨著意念分三次慢慢咽下去。

以此來幫助身體增津生液。這裡的唾液叫「自家水」,本身就是葯,可以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胃酸、胃液分泌,灌溉五臟六腑,唾液本是身體分泌出的,如今我們又將它吞咽下去,這就構成了一個水液的循環,我們吞食自己分泌的唾液,既能滋補脾胃這個「後天之本」又能固戶腎臟這個「先天之本」中老年朋友尤其是脾胃虛弱者,更應該重視「金津玉液」的滋養,平時不妨多做吞津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