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不用愁,中醫有妙招

導讀:陳勇鳴醫師認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的臨床表現屬於中醫癭瘤合併中消證。其主要病機為脾中元氣下陷,陰火上乘。陳氏臨床擅用甘溫法則辨治甲亢,屢屢獲驗。茲撰文探析,供同道參考。

1.病機分析

癭瘤合併中消證的臨床表現為頸前輕度或中度腫大,質柔軟光滑,乏力自汗,兩手顫抖,形體日益消瘦,多食善飢,煩熱心悸,急躁易怒,月事不調或陽痿,舌紅,脈弦細數或弦數。病因可歸納為情志內傷,調攝失宜。七情抑鬱乃致肝脈失疏,臟腑氣血失衡,氣痰瘀壅結經脈,日益耗傷氣陰,尤以脾氣耗傷為甚。臨床所見乏力、自汗、顫抖、消瘦,可謂脾中元氣下陷之象。脾為陰陽升降之樞紐,脾氣不舉,導致陰陽升降失司,擾動下焦相火而上浮,「在位相火」轉變為「離位陰火」,故見煩熱心悸、易躁不寐、多食善飢等陰火上乘之症。

2.治療法則

癭瘤合併中消證的臨床表現遵陰陽理論分析主要在於陽氣耗損,並有陰火作亂,既不能妄投辛熱助陰火上逆,亦不能濫用苦寒迫清陽下陷。補中益氣湯可謂甘溫法的代表方劑,益氣昇陽可舉下陷之脾中元氣,還可佐以甘寒瀉火,或佐麥門冬之甘寒以滋化源,或使酒黃柏以苦寒瀉陰火,或以升麻、柴胡易五味子、白芍以固陰。

《脾胃論》曰:「蓋陰火上沖,……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升發之氣不行……惟當以辛甘溫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也。」《溯洄集·內傷余議》曰:「然溫葯之補元氣瀉火邪者,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蓋溫能益氣,甘能助脾而緩火,故元氣復而火邪熄也。夫宜用溫葯,以為內傷不足之治則可……所調『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其溫字滋養之義,非指葯溫也。」'所以王安道提出「溫能除大熱」必須冠以「甘」字,甘葯多補,虛得補而熱收,前賢対甘溫法的論述恰合癭瘤合併中消證的病機。

【病案舉例】

劉某,女,39歲,1995年3月2日診。乏力、心悸、自汗加劇2月余。患者半年來感精神倦怠,陣陣心悸自汗,形體日見消瘦,並伴有多食善飢、煩熱不寐、情緒急躁、月事延期量少、大便不實等症。體重45kg,兩側甲狀腺輕度腫大,質軟無結節,血壓18.2/12.3kPa,心率115次/分,心尖區聞及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兩手顫抖。白細胞:5.1×109/L,中性:0.67,淋巴:0.31,単核:0.02,FT3:21pmol/L,FT4:33pmol/L,TT3:4.8nmol/L,TT4:227nmol/L。

診斷:甲亢(癭瘤合併中消證)。經內科給他巴唑治療1周,白細胞下降。苔薄凈、少津、質紅,脈弦細數。辨證:脾氣下陷,陰火上乘。

治法:甘溫益氣,佐以甘寒降火。

方葯:黃芪、炒党參各30g,白朮、炒白芍、丹參、麥門冬、山藥各15g,當歸、茯苓、黃柏、五味子、夏枯草、陳皮、雞內金各9g。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複診:服用4周,葯后精神漸振,心悸自汗減輕,苔薄白、舌紅,脈弦細小數。前法漸見奏效,原方黃芪改為60g,加蒼朮15g。

三診:繼服4周,復査FT3:6.8pmol/L,FT4:18.5pmol/L,TT3:3.2nmol/L,TT4:182nmol/L,乏力、心悸、自汗諸症明顯改善,原方加舒達化瘀之冰球子15g,八月札、香附各9g。

四診:4周后復査FT3:5.2pmol/L,FT4:5.8pmol/L,TT3:1.1nmol/L,TT4:83nmol/L,體重49kg,臨床癥狀基本緩解。囑堅持服用黃芪30g、紅棗7枚,3個月,以資鞏固。隨訪1年來見複發。

來源:現代名中醫甲亢甲減治療絕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智庫」即可下載。

查找微信公眾號「zk120」關注我們。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