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騎行為什麼合理踏頻選擇90 rpm~100 rpm?肌肉發力原理告訴你

之前一篇分析合理踏頻的文章引來了騎友很多討論,有一些騎友會喜歡低踏頻,有很多人會跟著感覺走,對於騎行老鳥來說80~90是比較舒服的踏頻,也有踏頻130的風神腿大神路過,留下菜鳥小編一臉崇拜。

為什麼大家對於踏頻的選擇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那究竟什麼選擇才是對的呢?看完這篇關於肌肉發力的分析,相信大家會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也更加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踏頻,另外可以參考下合理建議修正下自己對於踏頻的不合理設置。

人體的肌腱中包含數千種肌肉纖維,一些纖維擅長於慢速抽動,而另外一些則適於快速抽動,也有一些介於兩個極端之間。慢速抽動的纖維具有較好的有氧忍耐力,而快速抽動的纖維更有力量但容易疲勞。而介於兩者之間的纖維比慢速纖維更有力量,同時也不容易疲勞。需要較低力量的任務(例如,站立、走動或休閑騎行),人體將主要選擇慢速抽動的運動肌單元,我們拿跑步來講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

Advertisements

雖然跑步是體重耐受的運動(自行車運動是體重得到支撐的),但它與自行車運動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跑步也是循環重複的,依賴於相同地肌肉提供相對較小但是頻繁的力量。跑步從距離上分短跑和長跑,那大家很容易就意識到快速抽動的肌纖維肯定是短跑選手更發達,因為需要爆發力衝刺,但是不能持續很長時間。但是對於長跑選手來說正好要相反,他們需要盡量保持長時間的運動狀態,所以慢速抽動肌纖維會更加發達。

我們再來看騎行,像環法環意這樣最頂級的自行車賽,衝刺階段往往只有最後的幾百米,而之前要經受幾百公里的長距離拉扯,所以對於騎行來說慢速抽動肌纖維的工作時間是遠遠大於快速抽動肌纖維的,所以日常騎行或者訓練過程中我們要訓練的應該主要是慢速抽動肌纖維。明白了肌肉的工作原理,然後我們要去看看不同踏頻下肌肉的工作狀態。

Advertisements

研究表明關節力矩或肌肉張力這兩個與肌肉發力程度相關的生物力學量對於車手偏好踏頻的選擇可能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騎行發力大小會影響到最終的踏頻。實驗數據顯示蹬踏力量在踏頻範圍在90 rpm~100 rpm時達到最低。同時踏頻在95 rpm~ 105 rpm之間的踏頻使得臀部和膝蓋處的絕對力矩的平均值達到最低。通俗的講就是相同速度下踏頻在90 rpm~100 rpm時最省力。

這裡解釋一個可能產生的誤區,是不是高踏頻會使用更多的快速抽動肌纖維,因為蹬踏的頻率和速度都要快了嘛?

肌肉纖維的選擇取決於完成任務需要的力量而不是肌肉收縮的速度,慢速抽動肌肉纖維的選擇與擺速基本無關。因為在高踏頻下車手的發力要較小,所以這個時候更多的是慢速抽動肌纖維在工作,也就是在高踏頻時將會有較少的高速抽動運動肌纖維被人體利用。而且同時當肌肉產生更頻繁但較小的力量時不容易疲勞,所以高踏頻下車手能夠騎行比低踏頻更遠的距離而不至於很快就被拉爆。

那為什麼用慢速抽動肌纖維比快速抽動肌纖維更不容易疲勞呢?

慢速抽動纖維利用氧化新陳代謝為肌肉活動提供能量的原理是:葡萄糖和脂肪與氧氣反應分解,產生大量的三磷酸腺甙(ATP),而三磷酸腺甙是肌肉動作的直接能源。而快速抽動肌肉纖維消耗的葡萄糖數量要多於用來被氧化的部分,因此會產生乳酸,雖然乳酸能被作為能源再次利用,大量的乳酸堆積會降低肌肉輸出的力量。

這也就能更好的理解高踏頻情況下相對於低踏頻的疲勞延遲,大家可以測試下在完成相同距離的路程不同踏頻情況下,是不是高踏頻更不容易疲勞?

那喜歡低踏頻的騎友是不是就是錯誤的呢?其實不然:對於休閑騎行者,由於騎行的速度較低,需要的力量較低,使得他們在低踏頻下騎行也主要利用慢速抽動的肌纖維,因此也不用提高踏頻。所以他們可以按照最經濟的踏頻進行騎行,畢竟不是競技比賽。

所以從肌肉發力的角度分析可以很好的理解高踏頻下蹬踏的力量降低了,因此利用的高速抽動肌纖維更少,使肌肉的輸出主要依賴於慢速抽動肌纖維或中速抽動肌纖維,所以車手可以減少乳酸的積累,避免了肌肉力量的降低,可以持續保持競技狀態,所以合理的區間會在90 rpm~100 rpm的高踏頻區間。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