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節氣話養生

​​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大雪

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2017年大雪 12月7日

滋陰補腎 驅寒護陽

節氣特點

一年24個節氣,每個節氣15天前後。我國將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

一候鶡鴠不鳴,

二候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

意即: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Advertisements

節氣民俗觀賞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裡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大雪進補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節氣養生

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Advertisements

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使神志深藏於內,含而不露,安靜自若,合理用腦,保持安靜與樂觀,發自內心的去關愛自己,不張牙舞爪、不暴露、不折騰自己的心神,不過度消耗陰精,從而使體內陽氣的得以潛藏。

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

「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於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大雪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大雪后不宜做劇烈的運動、出大汗,否則會造成無形能量的流失。

要去寒就溫。不要去頂觸寒邪,不宜游冬泳,以免寒邪引起感冒,引起咳嗽逆氣,麻痹昏眩等病。冬季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洗澡沐發一定要吹乾,避免寒濕侵體。

假若違背了這種養生原則,就會損傷腎氣,在春天到來時就會產生一種手腳軟弱的痿厥病,這樣就會使春季里人體本來應該蓬勃生長的生機大大下降,或產生許多疾病。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瘟」,這就是在冬季里養生不當的緣故。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同時應因人而異,依體(體質)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另外,中醫學認為應少咸增苦,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禦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里所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