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椅挺身,真是個安全的好動作嗎?

上面這個動作,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羅馬椅挺身」,下背部核心的一個針對訓練動作,也一直是個飽受爭議的動作。

  • 一部分人認為,它是加強后鏈,尤其是下背部肌群的好方式,能著重訓練豎脊肌和多裂肌等。

  •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羅馬椅挺身會增加腰痛腰傷的風險……

正好,本月的《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journal》期刊就刊載了一篇關於羅馬椅挺身的動作探討①。所以今天給大家說說期刊里正反兩方提出的不同觀點,也說說我自己對這個動作的看法~

正方觀點

1. 對腰部的肌肉,針對性訓練效果很好。

羅馬椅挺身作為孤立的腰部訓練,會對腰部產生很好的訓練效果。甚至比羅馬尼亞硬拉的激活效果更強②。

Advertisements

2. 促進腰椎再生、癒合。促進損傷恢復。

動態的腰部訓練,實際上不會增加腰部損傷,而是會促進椎間盤的再生和癒合。經常活動也有助於營養的泵入③。

3. 切實有效,能增加核心肌肉增長。

作為針對部位肌肉的訓練,羅馬椅挺身在基因反應、代謝合成、蛋白質合成幾個方面已經被證明了④⑤。

反方觀點

1. 動作本身不易做標準,容易造成腰部超伸。

在適度的範圍內運動腰椎是安全的,但羅馬椅挺身如果做的過高或過低,容易造成腰椎超伸的情況,傷腰。

羅馬椅挺身中,如果腰椎過度伸展超伸,反而傷腰!

2. 如果你本身有兩種腰部疾病,那麼這個動作會加劇它們!

羅馬椅挺身還可能會加重兩個疾病:峽部裂和椎間孔狹窄症⑥⑦。數據顯示,挺身造成的腰部伸展,可能會導致30%的椎間孔縮小⑧。

Advertisements

峽部裂:

又稱脊椎峽部不連、椎弓崩裂。是指腰椎一側或兩側椎弓上下關節突之間的峽部骨質缺損不連續。

峽部裂會導致腰椎部穩定性變差,局部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甚至繼發腰椎滑脫,長期會導致脊椎畸形。

峽部裂多見於下段腰椎,X線平片是診斷脊椎崩潰的首選方法。

羅馬椅挺身可能會導致軟組織損傷。

椎間孔狹窄症:

是指腰椎管由於某些因素髮生骨性纖維結構的異常,導致官腔狹窄,壓迫硬脊膜和神經根引起的一系列癥狀。

表現為明顯的腰腿痛癥狀和間歇性跛行。

另外,壓迫馬尾及神經根會影響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癱瘓。

羅馬椅挺身可能會加劇官腔狹窄。

雙方共同建議

另外,正反兩方對羅馬椅挺身這個動作共同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 羅馬椅挺身,一般不建議負重訓練;

不是高階訓練者,不建議負重羅馬椅

  • 不要做到最底下和最上面,脊椎始終保持中立位,不彎腰也不超伸,注意頂峰收縮。

羅馬椅挺身,脊椎始終保持中立位

  • 動作中最好做到:A膝蓋保持彎曲;B墊子跟肚臍平;C胸前雙臂交叉。

羅馬椅挺身動作建議:膝蓋微屈、墊子固定在肚臍處、雙臂胸前交叉。

硬派觀點

說了這麼多,給個我自己的看法吧。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動作。杠鈴深蹲好吧?如果你膝關節十字韌帶拉傷,那你也不能深蹲啊……

跑步好吧?如果你患有髂脛束綜合症,那你也不能跑步啊……

看完正反雙方結論后認為:在做到上述情況下,羅馬椅挺身是個好動作。畢竟,反方提到的危害,可以依靠不負重,以及正確的姿勢規避。

至於峽部裂和椎間孔狹窄症,普通人則一般不必擔心。如果自己腰疼,不放心。那麼也可以去醫院做個確認。有病早知道畢竟是好事。

當然,最重要的是以下三點:

1、動作全程保證背部挺直,脊椎處於中立位;

2、不建議加負重做羅馬椅;

3、不建議雙手向前伸,做山羊挺身;

最後,詳細的介紹一下羅馬椅的動作介紹&動作要點↓

參考文獻:

①Schoenfeld, Brad, Kolber, Morey, J., Contreras, & Hanney,et al. (2017). Roman chair back extension is/is not a safe andeffective exercise?.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Inpress(3).

②Fisher, J., Bruce-Low, S., & Smith, D. (2013). A randomizedtrial to consider the effect of romanian deadlift exercise on thedevelopment of lumbar extension strength.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Physiotherapistsin Sports Medicine, 14(3), 139-145.

③Steele, J., Brucelow, S., Smith, D., Osborne, N., &Thorkeldsen, A. (2015). Can specific loading through exerciseimpart healing or regener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SpineJournal, 15(10), 2117-2121.

④Franchi, M. V., Atherton, P. J., Reeves, N. D., Flück, M.,Williams, J., & Mitchell, W. K., et al. (2014). Architectural,functional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to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loading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Acta Physiologica, 210(3),642–654.

⑤Moore DR, Phillips SM, Babraj JA, Smith K, & Rennie MJ.(2005). Myofibrillar and collagen protein synthesis in humanskeletal muscle in young men after maximal shortening andlengthening contra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88(6), E1153.

⑥Nau, Hanney, William, J., Kolber, & Morey, J. (2008).Spinal conditioning for athletes with lumbar spondylolysis andspondylolisthesis.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30(2),43-52.

⑦Fujiwara, A., An, H. S., Lim, T. H., & Haughton, V. M.(2001). Morphologic changes in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endue to flexion-extension, lateral bending, and axial rotation: anin vitro anatomic and biomechanical study. Spine, 26(8),876-82.

⑧Inufusa, A., An, H. S., Lim, T. H., Hasegawa, T., Haughton, V.M., & Nowicki, B. H. (1996). Anatomic changes of the spinalcanal and intervertebral foramen associated with flexion-extensionmovement. Spine, 21(21), 2412-2420.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