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戀的家庭原因剖析

1979年以後,中國出現了離婚高潮,直到現在,離婚率還是高居不下。離婚之風一過,家庭凌亂,孤男寡女遊盪在曠野,承擔著生活的不便,體味著無人關愛的孤獨。這樣的家庭如果還有孩子,那孩子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小小年紀,失去了母愛,或者是父愛,這樣的遺憾是無法彌補的。

親子關係不良,致使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肯定,他們的自我認同感沒有很好地建立。他們就需要與父母的替代者(老師)有更親密的關係,以此來肯定自己。此時,這種關係就顯得特別重要,以致他們膽敢違抗父母。

圖片來自網路

社會的發展註定了我們要重新審視許多事物。師生戀現象有其社會性的一面,也有青少年自身心理發展規律的一面,下面我們從心理、家庭兩方面來剖析其成因。

首先:戀師現象是青少年性意識、性行為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奇特現象,它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但這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時期是人的性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國外的心理學家把這一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性的反感時期;第二階段,對異性的狂熱時期;第三階段,浪漫的戀愛時期。戀師是嚮往年長者時期。由於在青少年後期,他們心中的父母形象變得從未有過的渺小,他們的獨立意識變得強烈,逃脫家庭、遠離父母監護的願望膨脹,渴望著能重新選擇一種活法。但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經驗不足,束手無策的感覺縈繞著他們,他們渴望理解與幫助。環顧周圍他們發現,與自己朝夕相處,關愛關心自己成長,傳道解惑的老師,有閱歷,有才華,有智慧,充滿成熟之美,很容易地佔據了他們的心靈,成為他們崇拜的偶像。於是有一些學生對異性老師產生愛慕之情,執著地追求。在學生已經認識到師生戀是違背社會道德時,熾熱、痛苦的感情會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致不能自拔。

圖片來自網路

第二,青少年中出現的戀師現象,是戀母或戀父情結的另一種體現方式。人們的社會化過程是由家庭、社會、學校共同來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愛撫、家庭氛圍的影響深刻,父母的過分溺愛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心理依賴,沒有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長。他們在潛意識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關愛,對父母的愛很容易轉移到關心愛護他的老師身上,並誤把它當成一種愛情。

圖片來自網路

愛情無所謂對錯,只是,如果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更融洽一些,如果老師能夠及時了解並處理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不安,那麼,師生之間的情感之戀會少很多,我們的校園也能夠更加和諧、安定。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