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傷害:聽力損失

卜行寬教授說,80%的聽力損失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聽力損失已成為全世界流行最廣的感覺器官殘疾, 對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造成嚴重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總部10月底在南京召開的全球防聾合作中心戰略計劃會議指出:全球約有聽力殘疾人3.6億(占人口的5.3%);其中,成年3.28億(91%),兒童(15歲以下)3200萬(9%),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約1/3為聽力殘疾,男性多於女性。我國學者按照WHO方案在我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支持了WHO對全球情況的估計。

面對嚴峻挑戰,WHO發布了《WHO預防聾和聽力損失計劃2015-2017》,號召成員國積極行動起來,面對這一經常被忽視的健康問題,建立以社區為基礎,有二、三級醫療機構支撐的聽力損失防治鏈,為「世上不再有可以預防的聽力損失患者」的憧憬而切實做些事情。

Advertisements

聽力損失的認識誤區不少

卜行寬教授說,聽力障礙是「看不出的殘疾」,不如盲人、肢體殘疾人、腦或精神殘疾人那樣顯現,而聽障者又大多內向,不善表述自身的痛苦,所以聽力問題缺乏社會認知。這也是我國自2000年起創立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喚醒公眾關注聽力的目的。15年來已取得很大成績,並於今年為WHO接納為「世界聽力日(world hearing day, WHD)」。

誤區一:聽力問題無關緊要

事實是全球3.6億(占人口的5.3%)為聽力殘疾;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聽力殘疾高達三分之一!

聽力障礙嚴重阻礙兒童的言語和認知發育,嚴重影響成年和老年聽障者的人際交往,且直接和老年痴獃相關,不但影響個人,而且累及家庭和社會,已成為引起社會沉重負擔的公共衛生問題。

Advertisements

誤區二:「貴人語遲」,自然會好

兒童言語發育有賴於健全的聽器官、大腦和發音器官。出生后6個月-3歲為言語發育的關鍵期。錯過了這段時間,即失去了治療的最好機會。「貴人語遲」是完全錯誤和要不得的。言語發育最易出現問題的是聽覺器官,所以要特別注意聽力保健。

誤區三:虛假廣告泛濫

絕大多數聽力殘疾屬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迄今為止無特效藥物可治。虛假廣告不但騙人錢財,更會耽誤了兒童聽覺言語發育的最佳時機,必須警惕和堅決制止偽科學宣傳和詐騙行為。

什麼情況判定:聽力損失了

什麼是聽力損失?卜行寬教授說,聽力損失指聽不到或聽不清正常人可聽清的聲音或言語。

卜行寬教授說,根據聽覺系統受損的部位,聽力損失大體可分為傳導性、感音神經性和混合性三類。傳導性聽力損失的部位主要在外耳和中耳;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主要在內耳、聽神經和聽中樞;混合性則前兩者兼有之。聽力損失的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和極重度四等。WHO推薦以相對健耳500Hz,1000 Hz,2000 Hz和4000 Hz 4個頻率聽閾的平均值來評估。平均聽損26-40dB HL(分貝聽力級)為輕度聽力損失,患者難於聽清耳語或很輕聲音的說話:平均聽損41-60dB HL為中度聽力損失,患者難於聽清普通的談話:平均聽損61-80dB HL為重度聽力損失,患者難於聽清大聲說話:平均聽損81dB HL及以上為極重度聽力損失,即使大聲叫喊,患者雖能聽到聲音但聽不清語意。

哪些因素會耗傷你的聽力

聽力損失的原因很多。兒童聽力損失一半由遺傳因素,一半由環境因素引起;環境因素包括細菌或病毒感染,耳毒性藥物影響,環境毒素,外傷和雜訊等損傷。腦膜炎、腦炎、腮腺炎、巨細胞病毒感染等為較常見的影響聽力的兒科疾病。

職業或非職業雜訊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年輕人聽力減退的重要原因。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期,大規模的城鄉建設使工業雜訊、建築施工雜訊、交通運輸雜訊和社會生活雜訊激增,個人電子音響產品的普及和燃放煙花爆竹也使雜訊污染日益加大。流行病學調研顯示:聽力殘疾與雜訊傷害密切相關。雜訊損傷及其程度主要取決於雜訊強度和暴露時間。持續暴露在85dB A(分貝,A計權聲級)以上的雜訊環境中會引起聽力損傷、高血壓、失眠、消化障礙和其它疾病,也有害於學生的學習和行為;如果接觸強度為11OdBA的聲響(如「隨身聽」和電影院等的最大聲輸出)超過1分30秒,或瞬間接觸14OdBA雜訊(如鞭炮),就會立即發生聽力損害。除雜訊外,吸煙、酗酒、熬夜等不良習慣也是聽力損失的原因。我國聽力殘疾的一半是老年性的,其首位原因並非生理性衰退,而是由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損害聽覺系統的病理性變化。也就是說,除了和年齡增長相關的聽覺器官老化外,更為主要的是和全身健康、用藥以及以往的雜訊暴露和中耳炎等情況有關。此外,遺傳因素也有很大影響。

聽力損失:

老年痴獃的獨立伴發因素

良好的聽力是嬰幼兒言語和認知發育的首要條件。現代研究表明兒童聽障不但嚴重影響言語發育,而且妨礙認知發育,如不及時進行科學干預,不但可能成為聾啞,而且智力也大受影響。對成人而言,聽力損失直接影響學習和就業。

聽力損失不但妨礙兒童的言語和認知發育,影響成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是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獃)的獨立高危因素。對老年人來說,聽力損失不僅直接導致溝通交流障礙,還會引發多種心理問題,極大地損害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家庭、社會功能。已有研究表明:輕、中、重度聽力損失的老人,其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分別是聽力正常老人的2倍、3倍和5倍,這已成為全球老齡化中的突出健康問題。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老年人口的年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平均增長水平。截至201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逾2億,佔總

人口的14.9%。因此,老年人群的聽力問題更應受到關注。

如何早期評估聽力損失

在接觸強雜訊后如立即出現耳鳴,耳內仍有被聲音輕度蒙住的感覺或離開雜訊后能聽到講話聲卻不懂得意思,需警惕雜訊損害,應立即就醫。

聽障老人常常表現為:叫吃飯,聽不見;接電話,聽不清;看電視,音量開得很大;說話嗓門大,愛打岔;聽力雖然減退,但又非常懼怕雜訊,在嘈雜的環境中與人溝通更為困難,有時會變得越來越孤僻……這些都是老年性聽力減退的表現,要警覺。

卜行寬教授說,如果暫時沒有條件到醫院做規範的耳科和聽力檢查,也可以按照WHO推薦的語聲測聽法做初步評估:在安靜的房間里兩耳分別試聽別人講話。如可聽到耳語聲,表示聽力大致正常;如聽不清耳語聲,但在1m內可聽到並重複對方用一般聲音說的詞語,表示聽力可能輕度損失;如聽不清一般聲音說的話,但在1m內可聽到並重複對方大聲說的詞,表示聽力可能中度損失;如聽不清以上情況,但在耳邊大聲說可聽到其中一些詞,表示為重度聽損;若對大聲叫喊也無法聽到或不能理解,則為極重度聽力損失。不管初步評估的結果如何,都應到醫院做正規檢查才妥。

切勿諱疾忌醫

不要羞於使用助聽器

卜行寬教授說,對於聽力損傷的治療原則:早期發現,正規就醫,明確診斷,科學處理;不管哪種聽力損失都應早期治療。

對於傳導性聽力損失:因主要是聲波傳入障礙,大多可行手術來恢復聽力,對不能或不願手術者,可用助聽器。治療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仍是世界難題,絕非虛假廣告所吹噓的那麼容易。除部分突發性和自家免疫性聽力損失經及時治療可望恢復外,其餘迄今尚無特效藥物可用,需要康復處理。聽力康復是對臨床醫學無法治癒的聽力損失患者通過選配助聽裝置並進行聽覺-言語訓練,使其回歸到主流社會的一門科學。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是聽力康復的重要工具,聽覺-言語訓練是聽力康復的重要內涵。

助聽器是指可根據患者不同聽力損失進行補償的高級電聲放大裝置。有盒式、耳背式、耳內式、耳道式、全耳道式等形式。WHO推薦:兒童用耳背式助聽器,適用範圍是:500,1000,2000,4000 Hz 4個頻率平均聽閾31-80 dB HL;成人可根據需要選擇款式,適用範圍是:500,1000,2000,4000 Hz 4個頻率平均聽閾41-80 dB HL。助聽器的不適應證是:先天性內耳未發育,無殘餘聽力或極重度聽力損失者。外耳道嚴重狹窄或閉鎖;耳流膿水者不適合用常規助聽器。但可用特殊的,經骨傳導放大的助聽器。

助聽器可以按照聽力損失情況,針對性地放大不同頻率和不同強度的聲音,進行匹配和補償;同時,又根據患耳對大聲的耐受性,限制和壓縮過大的聲音,力求聽到、聽清和聽舒服。所以,對大多數老年聽障者來說,助聽器可以改善聽力,較好與人溝通,還因「用進廢退」的原理,可防止聽力進一步退化,是首選的措施。由於數碼和電聲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助聽器可以滿足大多數聽力損失者的需要。但由於聽力障礙的複雜性和個體差異,助聽器必須根據患耳特點進行科學驗配才能發揮作用,切勿隨便購置。我國已於2008年出台國家職業標準「助聽器驗配師」,並有國家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製度,建議選購助聽器時應在助聽器專賣店選擇有資質的驗配師進行驗配。另外,驗配后還有一個適應、調試,再適應的康復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對極重度聽力損失者可行人工耳蝸植入術。人工耳蝸是將聲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經電極送至內耳,刺激螺旋神經節細胞產生聽覺的精密裝置,在我國已行40000餘例,經過術后康復教育,使絕大多數聾人回歸有聲世界的主流社會。人工耳蝸有其適應證和禁忌證,需經醫學和聽力學的專門評估方可進行。

怎樣安全用耳:「隨身聽」持續不超一小時

聽力損傷不可逆轉!一旦聽力損失,它將難以恢復!這絕非聳人聽聞。卜行寬教授說:「關於這點WHO已經提醒公眾注意,同時WHO告知:至少50%的聽力損失是可以預防的,呼籲公眾特別注意娛樂雜訊引起聽力損失的問題。」今年世界聽力日的主題特別鼓勵青少年、家長、教師、醫師、管理人員、廠商和政府關注「安全用耳」。

1、「隨身聽」應在安靜環境中用。因其最大輸出可達105-12O dB A,所以不要開大音量追求刺激,不要聽得太久。建議採用「6-6原則」,即音量不超過最大輸出的60%,每次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需要提出的是現在很多青年在地鐵或公交車上聽「隨身聽」,有時幾乎成了一道風景線。這些場所的環境雜訊多在80 dB A以上,聽「隨身聽」的音量必在此以上,這是極其有害的。經驗表明:用「隨身聽」時若聽不到別人談話,就說明音量過大,應及時調小。另外,建議選用耳罩式耳機,少用耳塞式耳機,因後者對聽力的損害大於前者。

2、鞭炮聲可高達155 dB A,只要瞬間接觸,就會立即發生聽力損害,造成急性聲損傷。近年來不少地方已出台嚴禁燃放煙花爆竹的法規,這對控制空氣和雜訊污染有重要作用,我們必須自覺遵守。

3、盡量少去歌舞廳等強雜訊場所,少聽搖滾樂,少參加噪音大的體育運動,減少在這些環境中停留的時間。

4、平時要注意降低收音機、電視機等的音量,盡量不按汽車喇叭,不大聲喧嘩。

5、在雜訊環境中注意個人防護,使用耳罩等隔聲。

6、長期暴露在雜訊環境中的人員應定期監測聽力,有聽力損害者應脫離雜訊環境。要做到「安全用耳,保護聽力」,不但要講究個人的雜訊防護,從根本上說,更要控制雜訊源頭。在這方面,我國雖然有了法律和法規保障,但執法的力度遠小於雜訊污染擴大的速度,有法不依,有法不執行仍普遍存在。在如何通過技術革新,降低聲源的雜訊強度;行政部門如何加強環境雜訊的監測並嚴格執法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