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紫砂壺印章朝代?

今天小編就為眾多壺友科普一下識別紫砂壺印章的具體方法,分別從造型、胎質、製作手藝、款識和銘刻這4大方面來說。

造型

明代紫砂壺的造型多為圓形、筋紋形,式樣較少;提梁壺較多,分為硬提和軟提,平底不足寬,光澤素雅,壺的主題風格素靜,多為平常百姓家使用。

清代初期,自然形和幾何形為這一時期砂壺的主流造型。這時,民間也多流傳一些壺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瓏的實用型壺。

到了清末及民國初期,仿古代名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而且砂壺造型、款識也大大增加,附加的裝飾也有很多,但在形式上沒有太大的創新。

胎質

明代時期,製作紫砂壺的泥料是含有顆粒狀粗砂的泥料,這種泥料在明代時較為普遍,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沒有更細膩的泥料可以使用,所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給人的感覺比較粗糙。明末清初,在泥料的使用上,並沒有太大的改進,仍較粗糙。

Advertisements

清代,由於泥料澄煉工藝水平的提高,泥料開始不那麼粗糙,出現了紫砂細泥。胎骨堅緻、色澤溫潤成為清朝中期壺的典型特徵。泥質堅緻成為晚期的一大特點,但色澤乾枯,遠不如中期的溫潤。

民國以後新出現了墨綠、黑色等紫砂色,使紫砂的色彩豐富了起來。

到了現代,紫砂器更注重原料和顏色造型的比對,比如仿青銅器造型,就是用仿古銅顏色的泥砂製作而成的。

製作工藝

明代創始期的壺多是捏制壺,因此,壺內胎還常常留有掏空時按捏的指紋。晚明的時大彬發明了木模製壺法,那麼壺內壁就不會留有指紋了,但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之間竹刀刮削的痕迹非常明顯,導致接觸點很粗糙。

打泥片是清代紫砂壺製作採用最多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製作精細,厚薄均勻,壺底呈現放射狀痕迹,非常美觀。

Advertisements

到了近現代,注漿成型是極為常見的,這種方法操作簡單,而且製作的紫砂壺細緻規整,砂質細如膏泥,壺身光潤如玉,極受歡迎。

款識和銘刻

我們通常認為,起裝飾作用的刻、印、劃在砂壺表面的文字,並且這種文字用來表明它產生的年代、製作者和使用者這些信息,通常被稱為款識和銘刻。在斷代認識上,款識和銘刻發揮了舉重若輕的作用。

部分圖片內容摘錄自網路,在此不作商業用途,僅作文化交流,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特此聲明!

聽了小編的敘述,壺友如果特別愛哪個朝代的紫砂壺,這些知識可以讓你識別印章出自哪個朝代?讓您的情有獨鍾,獨樹一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